Made in China(大陆货),这个不但国际上,国内也经常用到的词,我在“现代汉语字典”里却没查到。相近的只有“大路货”,解释为“质量一般而销路广的货物。”是我搞错了把“路”记成了“陆”,还是那个编字典的,出于什么原因、而把“陆”故意改成了“路”?先不去管它,反正按照字典里的解释去理解,就是“不怎么地的便宜货。”
读了以上的报道,再回到我在“墨尔本机场的遭遇”。从那以后,无论到哪里,只要一听到“Made in China”,夏女士的“别往心里去,大陆货嘛”的声音就会再度在脑子里共鸣。为了摆脱自己也“Made in China”这个无法改变的、残酷的既成事实,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沾“Made in China”的大陆货,尤其在变成了正中假洋鬼子以后。就是为了省钱,也宁可买“Made in莫桑比克”或“Made in 毛里求丝”什么的。
直到最近,在日本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大陆货”的成见有了改变。
我在名古屋一家颇人气的大商店买了个便宜电器。(为了保护商家,免提名)买时还特别确认了外壳上的“Made in Japan”。不久那电器就坏了,拿回商店去换。商店说此货已经脱销,要等下一批从中国进货后,才能换。我顿时觉得受骗上当,拿着那店主论理:“这里明明刻着‘Made in Japan’,怎么成了要从中国进货?”
不管我发多大的火,店主的态度一直都很友善。他向我解释:“没错,这个外壳确确实实是‘Made in Japan’,但内身都是在中国生产。如果你仔细看看说明书,就会明白。”接着还免费教了我好多现代商业的常识,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商品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与发达中国家的劳力的杂交品。如果你回家去看看,家里现有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家具、电脑、音响等等等等,有几样100% Made in Japan。”
我匆匆跑回家,仔细一查,果然,许多日本的大名牌,在什么不起眼的地方,比如遥控的电池盒内,冰箱的后面,自行车车架的底部,以不用放大镜几乎无法辨认的字羞羞答答地刻有“Made in China”。
我顿时又觉得要感谢那个坏了的电器,因为它让我有了历史性的大发现。原来、只要贴上个外国名牌,“大陆货”也可以登上国际大雅之堂。这里面孕育着一个令人兴奋的启示,那就是九哥,虽然是“Made in China”,但只要胸前挂上我的外国户口本,就一样可以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