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南方周末:银监会整肃风暴初起(外两篇)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南方周末:银监会整肃风暴初起(外两篇)   
常乐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南方周末:银监会整肃风暴初起(外两篇) (281 reads)      时间: 2003-6-13 周五, 下午2:4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银监会整肃风暴初起



南方周末   2003-06-12 11:37:57



  所谓温故而知新,年初一位金融高层官员所言——“山雨欲来风满楼,上面的决心非常大”——果然不虚,中央政府在银行和金融体系屯下重兵,锋芒所指首在银行理顺内部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积弊如此之深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清除积弊,同时意味着外部环境被迫作出调整,而民营企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须防因噎废食



  □本报驻沪记者 王丰



  银监会谋定而后动,出手不留情



  5月27日,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对外发布公告,中国银行的流动性日报没有按规定执行,且达4次之多。也就是说中国银行在年内只要再犯规1次,央行将取消其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的资格。



  5月28日,刘金宝突然卸任中银香港一切职务,回京赴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引发市场广泛猜测。



  在此期间,财政部发布消息说,将于今年6月至9月中旬,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次会计信息检查。检查重点为金融业、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企业、部分民营企业,同时,通过检查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进而延伸检查部分上市公司。



  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一连串的先后举动,应验了一位金融高层官员在年初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结束时说出的那句话:“山雨欲来风满楼,上面的决心非常大。”



  这个决心就是整肃金融业。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中央正在考虑再次援手四大国有银行,减少它们的坏账,但强调它们必须首先理顺内部关系。



  刘明康强调,他不能容忍银行内部的腐败、监管不严和浪费。“国有银行的改革是综合改革,依靠内外因素,但首先是内部改善。”



  市场层面认为,刘明康如此斩钉截铁,是承接上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决议而来。在上次会议之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只召开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97年,以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为背景;另一次是在2002年年初,中国刚刚入世,金融业面临重大挑战。算下来,距2002年会议仅1年的时间,一般来说,不会考虑再召开一次这样规格的会议。由此足见第三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意义不凡。



  实际上,自今年1月24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种种利好的预期曾扑面而来,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政府将第三次———第一次是1998年向四大银行注入了330亿美元,以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第二次是1999年又从四大银行的账目上剥离了169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转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向四大银行注入资本,预计规模达400亿美元左右;二、中央将支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07年前,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上市模式。三、民营银行的放行。



  不过,与前两次不同,“中央已决心在2007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出现高峰’之前———按照入世承诺,届时将实行国际通行的资产分类标准———全面解决银行业存在的问题。”那位金融高层官员说。



  这样看来,监管风暴先期而至而不是种种利好先期而至,自在逻辑当中。在当下中国金融改革之大背景下,“5·28”事件表明,银监会早有布局,整个行动显得冷静而细密。



  由此出发,关于月前中国银行行长人选的选择也就容易理解了。当时的候选者一是时任央行副行长之职的萧钢,二是前中银港澳管理处主任羊子林,最终萧钢胜出。



  一位金融界人士分析,银监会在监管方面虽然以降低“两大不良”———近3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每年要处置近5000亿—6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为目标。但以目前的情况看,在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之前,人的因素更重要,因为“两大不良”都与人有关:从此前的朱小华案、王雪冰案、直至“5·28”事件,皆以此为逻辑。



  中央何以屯重兵于银行业



  从年初至目前,一连串财金高层人士频频调动,表明“中央在银行和金融体系屯下重兵”,而不是在过去两年里万众瞩目的证券市场布下重兵,显示出中央对以银行体系为核心的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1999年剥离掉1.4万亿不良资产后,至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体系内又新增1.7万亿不良资产。



  积弊如此之深,其来也久,其由也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改革多少有些“重防轻改”,但是加入WTO之后,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如果继续“重防轻改”,风险只能会更大。



  而且改革的机会也相对成熟。瑞银华宝经济师陈昌华说,过去两年,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框架、QFII及合资基金等重要部署已经基本确定,未来只是具体操作,相反,银行才是中国经济的核心。



  经济学家吴敬琏赞成这一观点,他认为,银行系统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这是从20世纪金融业研究中得出的一项基本结论。



  “温家宝当选政治局常委不足一个月,就成立了中央金融安全领导小组,并亲任组长,足见他对金融安全问题的重视。”



  眼下信贷融资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虽然这种融资格局使风险集中于银行,以至中央银行一再提出要“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有较多的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但很难预期,这种以信贷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融资主要渠道的格局在近期能够得到改变。



  因此,目前情况下,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对银行的监管力度要与其在金融结构中的比例相对称。



  民企信贷收紧?



  从杨斌案及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民企案件,折射出民企骗贷的一般操作手法,被有关方面归纳为五部曲:第一步是做大营业额,以取信于银行。在没有真正贸易的情况下,关联企业之间互开增值税发票,虚构业务。国内企业做生意,不肯开发票,以避交增值税,骗贷者则倒过来做,多交税款,以做大营业额。



  其次是制造现金流,配合营业额的增加,令数字看来更可信。消息人士指出,农凯旗下的企业涉嫌开出一些没有真实交易基础的商业承兑汇票。即甲公司虚称向乙公司买入100万元的货品,向乙发出1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然后乙拿着该汇票向银行贴现,取得90万元,虽然白白给了银行10万元,但现金流在账上做出来了,为的是贷款。



  三是向银行贷款。以众多亲戚的名义开设公司,由母公司提供担保来贷款,这些公司也会提供反担保,如果银行内有人配合,借钱就更容易。



  四是大炒自己旗下的股票,又大肆收购上市公司,不过是用借来的资金。公司股价越高,规模越大,就越多人信你,便有了更多骗贷的理由。



  最后,将家族企业内的资产,以高价注入上市公司,套走资金,偿还银行的部分贷款,令游戏可以继续。



  表面上看起来,银行改革后的审批程序可以阻止该游戏,其实不然。



  以一宗大额贷款(10亿元以上)为例,至少要经过3个部门审批。一、借款人说服银行借贷员;二、信贷申请必须经过银行风险管理总监及风险管理部通过;三、借贷申请提交给信贷委员会。



  拿中银香港为例,信贷委员会成员由总裁、风险管理总监、零售银行部和企业银行部的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及负责信贷审核的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所组成,即审批重大贷款是绝对不会决策于一个人手上。



  就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更存在以信贷额度大小为标准,层层上批的严格规定,额度越大,贷款申请向上报批的层次越高。



  理论上甚为严谨的内部风险管控制度,为何让骗贷者屡屡得手呢?答案在于产业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证券业自2001年掀起监管之风后,股市连续两年走熊,股市的融资功能丧失殆尽,银行重新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途径。



  与此同时,国有银行收缩经营区域,一方面惜贷,一方面在少数领域比如房地产、基建项目上,血眼拼杀,拼命放贷。



  因此,在一些特定行业如房地产,企业与银行的结合度空前加强,各取所需,同时也使风险空前加强。因为自从1998年建立的大区行央行监管体系,尤其是近两年体现为央行对地方的金融监管实际上是在弱化,成为一些民企骗贷得手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一些民企骗贷得手的另一个基础性原因,是借助境内外金融体制不同,通过香港达到“洗钱”目的。朱小华事件、王雪冰事件等,内在逻辑结构高度雷同,表明事发决非偶然。



  据此,有关人士分析,近期内监管机构对国内及香港中资银行都将掀起整顿风潮。



  不过,由于我国的银行基本上属于国有及准国有,瞬间对民企信贷的收紧,会不会又陷入一收就死的“治乱循环”的怪圈之中,让人担心。



  眼下,各大商业银行为避免遭受类似的损失,纷纷向民营企业亮起红灯,收紧放贷。



  某国有大银行上海分行的人士说,他所在银行的总部已下发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贷款流向,已发放的贷款原则上到期收回,暂时不再发放新的贷款。



  南京一家地产咨询公司总经理说:“5·28事件发生以后,明显感到几家客户的资金异常吃紧,现在他们正在耗用所剩不多的自有资金”,“地产商靠自有资金运转当然维持不了多久。”



  虽然有些企业马上策动反危机公关,站出来向公众澄清公司运转正常,不过,一些民营背景上市公司,其股票走势已出现疲态。



  银行作为债权人收紧了资金的口子,便引发了券商降低了对公司的信任,凡此种种的连带反应,可能会形成对民企———尤其是对地产类民企———造成整体性冲击。



  据了解,一些急盼进入内地或香港资本市场的民企,其上市进程也因此拖了下来。“5·28”事件似乎正在不断地敲打着银行、股民,令他们担心其贷款或投资的企业会不会“蒸发”。



  图: 毕心/photocome



来源: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612/jj/jjtt/200306121139.asp



-------------------------------------------------------



这轮监管风暴将是持续性而非运动式的



南方周末   2003-06-12 11:37:58



  这轮监管风暴将是持续性的,而非运动式的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



  银监会成立一个月有余,开始整肃政纪,近期农凯、万泰事件,应该不只停留于震慑,核心是持续性监管。



  应当注意的是,今后加强金融整顿力度,将成为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日常工作,而不是运动式的紧张一时



  □本报驻沪记者 王丰



  南方周末:在国有银行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尚需时日的条件下,银监会的此次监管风暴,较以往有何区别?



  魏加宁:有人认为,国有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不起来,光搞监管体制改革意义不大,对此,我持部分保留意见。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对。或许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国有银行能否建立起现代银行制度和规范的治理结构,但是,银行改革能否真正启动,却首先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和中央银行的改革能否到位。



  过去,我国的银行改革之所以迟滞不前,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中央银行身兼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于一身,同时又对国有商业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偏爱有加。



  就好像一慈母,左手抱自己的孩子,右手拿着奶瓶,始终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孩子,孩子一哭就赶紧喂奶。



  成立银监会的一个大好处是,腾出了拿着奶瓶的右手,可以打屁股了,而且也只能依靠打屁股(加强监管)来维持金融秩序了。



  这样就可以通过“断奶”来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比如农信社等国有或准国有金融机构非改革不可,不改革就没有别的出路。



  1993年,全国金融整顿,目标是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和房地产泡沫;1998年金融工委设立,央行下设八大区,对付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成立银监会,应对银行业加入WTO时局。



  南方周末:可否说,以杨斌案等民企骗贷案的东窗事发,中国正在经历以银监会担纲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的金融整顿?



  魏加宁:银监会的成立,加大金融整顿力度,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该机构唯一的责任所在,“不加强银行监管工作,银监干什么去呢?”



  银监会成立以来不足一个月,其“三把火”引人注目:一、成立国际咨询机构,加强决策的规范化、透明化、民主化;二、放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并将其规范化;三、狠抓银行监管,整顿金融秩序。



  应当注意的是,今后加强金融整顿力度,将不是搞运动的方式,紧张一时,甚至是走过场,而将成为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日常工作。



  1998年改革银行体制、实施大区分行制度之后,已暴露出对地方金融结构监管乏力、中央监管鞭长莫及的问题。有报道说,在银监会成立的同时,作为补救方式,在地方成立地方政府辖下的金融办,以协助中央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



  新的地方政府金融办,除了向地方政府提出金融发展方面政策建议,协助中资、外资及外地金融机构发展之外,它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将是“主动协调中央监管部门,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南方周末:那么,地方金融办与银监会系统如何契合?



  魏加宁:这个问题是我们几年前到地方研究时就已发现并加以提出来了的。因为自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1994年推行金融改革以来,基本主线是金融监管权力的集中,垂直化领导。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非常正确、及时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金融监管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从理论上讲,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统一,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的基本框架,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完全按照“一刀切”来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既不合情理,也无法做到,监管的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中央鞭长莫及。



  从实践上看,在现行体制下,基层的金融监管工作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总比一个积极性要好,但是,如何做到既能够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防止保护主义,是一个难题。



  我个人认为,必须在下放基层金融监管权力的同时,加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大中央政府以及地方人大的监督和约束,让地方政府承担相应的风险。



来源: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612/jj/jjtt/200306121140.asp



-------------------------------------------------------



当银行家面对权力的诱惑



南方周末   2003-06-12 11:40:44



  ■经济热评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自朱小华、王雪冰事件以来,一些银行家接连出现问题,这使人们不能不考虑:银行家如何面对权力的诱惑?



  首先,商业银行在国际上属于传统产业甚至夕阳行业,其客户群体的扩展是相对稳健的,很少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对于老牌跨国银行而言,少犯错误比多做冒进重要得多。但中国的国有银行则不同,新官一任,需要出成绩,最好的成绩当然不是相对平稳的数据,而是资产的扩张、利润的飙升和坏账的迅速冲销等。加之行政官员任期相对较短,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中国国有银行的扩张冲动较之“稳健乃至于保守”的理念相去较远,而和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有一墙之隔,银行容易出问题就相当自然,回顾王雪冰等事件,都不难看出做好数据、做大规模的急切心态。周正毅案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陡然之间成为产业巨子,其本身是问题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奇迹的可能性,但却依然获得了巨额的银行信贷支撑。



  其次,有没有阻止银行冲动的市场化约束?有,但残缺不全。例如一笔银行贷款是否应该发放,当然可以用分级的行政授权,也可以将风险贷款集中到高级别的行政官员来审批,但这不是规避风险的基本措施。



  对于一个规模大、赢利能力强、银行信贷记录优秀的企业的一个亿的贷款风险,并不见得比给既不能提供抵押物又缺乏在银行系统连续的信用记录的小企业100万元贷款来得更危险。因此在一个企业提出贷款请求时,银行应该考虑的是这个企业所处的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势头,类似规模、存续年限和赢利能力的一系列企业的信贷数据,以及这个企业自身的一些特质,然后才能评估合理的信贷额度和可能损失。这需要国有银行内部和彼此之间要有很强的历史数据处理、评估、风险识别和信息共享平台。



  而现在的一些国有银行,要么对风险的认知和防范不够充分,要么即使有这样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也敌不过上级领导的一席话或一纸签字,要么银行扛不住为企业不断说情的地方政府官员,结果,一笔不该发生的贷款就有可能发生。



  再者,就是既扮演银行家又扮演政府官员的角色冲突问题。作为国有银行的银行家,需要他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对可能的物质收益及损失的激励约束都很在意,并且关注本银行的长期生存发展。作为国有银行的行政官员,又要求他具有刚正廉洁的品行和党性原则,但同时却必须对行政晋升和调降非常敏感。这也许就是谢平先生戏称国有银行的一些官员“要委员不要美元”的缘由。



  在官本位激励约束的背景下,作为国有银行的银行家往往市场化的激励是不足的,他们的银行家才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有时甚至因为行政升迁还需要主动放弃在原任职单位可以合法取得的股权期权激励。作为国有银行的行政官员则往往行政约束是不足的,他们为了和地方官员、企业家保持融洽的关系,国有银行的庞大资金往往被作为可以换取强化行政地位的“牌”来使用。



  因此,无论作为银行家还是作为行政官员,少有人能抗拒直接干预银行贷款发放的诱惑。明智的银行家也许会并不直接管理银行内部的信贷业务,而将其置于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去进行,但如若将资金作为未来仕途和交际圈润滑剂的冲动过于强烈,那么违规越位审批的错误就随时会发生。



  最后,银行就是经营货币并承担风险的单位,一切贷款皆有不确定性风险,不过高低有别而已。在官本位激励约束机制使得一些国有银行领导人的行为难以持续地既取悦于市场,又得宠于仕途时,最终起作用仍然是行政体系,但行政约束并不能抵抗市场风险。没有一个市场化的信贷官员能够保证其所有贷款是不失败的,或者说,无论作为银行家还是作为政府官员,没有人能保证其行为的廉洁是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如果不加速银行业的准入和国有银行向彻底的商业银行转轨,行政约束下的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将会越来越向集体负责制,也就是无人负责制倾斜。



  朱小华、王雪冰等人的落马,不光是银行家的悲剧,也是制度缺陷的悲剧。邓小平曾经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缺乏好的国有银行改革思路,和落到实处的市场化约束手段,那么再有才华者也可能会落入齐人入楚、南橘北枳的悲剧。



来源: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612/jj/qs/200306121142.asp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83556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