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让出走漂泊的心灵回家----答烟然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让出走漂泊的心灵回家----答烟然   
大汉子






加入时间: 2004/03/12
文章: 2453

经验值: 5


文章标题: 让出走漂泊的心灵回家----答烟然 (343 reads)      时间: 2003-5-05 周一, 上午1:05

作者:大汉子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烟然,我读了你的这些话,发现你对爱情与家庭关系的看法,集中或凝聚在以下三个关键词上面。这三个关键词依次是:“战利品”,“合作社”,“战场”。假如真是这样,那么,即使用爱情的“坟墓”或“停尸房”来形容家庭的可怕,恐怕还很不到位!因为,“坟墓”也好,“停尸房”也罢,在这些地方,凄惨的哭喊和“刀光剑影”的撕杀毕竟已经停止了。我实在不敢相信,难道在你的心目中,家庭果真只是这么一种形象?

我想,--请原谅,我要给你扣个大帽子了!--你可能是不自觉地在“斗争哲学”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维模式的阴影下,来建构这幅有关爱情和家庭的“蓝图”的。

没错,就其实质来看,直到今天,人类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丛林社会,“优胜劣败”也依然是其通行的原则。我敢肯定,你跟我完全一样,在自觉的意识层面上,既唾弃毛那套甚至把“阶级斗争”也延伸到家庭关系中的斗争哲学,也厌恶性关系的商品化,否则你就绝对不会有兴趣来讨论爱情和家庭关系的问题。其实,人们之所以至今还要把爱情和家庭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说,正是要在这个丛林世界当中构筑一个有安全感和更合于自己理想的小窝,在那个小窝里,外部世界通行的丛林原则不再起作用,或者至少会受到最大的限制。这就不能不涉及人所特有的伦理道德原则问题了。

伦理道德的形成需要有多种渠道和方式,但是,社会的和国家的制约,习染和宣传教化,对个人道德的形成最多只是外部条件。人的内在的道德意识即良心,实际主要是在家庭关系中养成和发育起来的,而夫妇之爱(爱情)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恰恰是培育个体良心的最重要和最适宜的温床或土壤。孔子所谓“君子之道,肇端夫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如果还没结婚,或者虽然结了婚但还没有养育过子女,则他/她的包括同情,责任,宽容和感恩等等在内的完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意志,一般(!)而言,还不大可能形成,至少还不能达于完善。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句话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其实远比人们初看起来那样来得深刻。

当然,伦理道德不限于家庭的范围。但社会道德即“公德”意识和意志的养成,也有赖于前者作为基础。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丈夫妻子儿女刻薄寡恩的人,不可能有高尚的公德意识和操守;那些对自己的亲属朋友都不友善的男男女女,若侈谈什么博爱人权人类终极关怀,则肯定是男盗女娼的伪善之徒!一个真正的仁者(如德莱萨修女),即使从善如流,泽被天下,也决不会滥唱仁义道德的高调。举例来说,所有的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饶恕他,他也必定可以得到自己母亲的宽恕,但哪个母亲会为自己这种无私的爱和无限的宽容申述什么道理或理由呢?所以我说,西方人所谓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的博爱,若以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来观察,实质不过是母爱的一种极度的扩展和升华;而母爱则又是爱情的扩展和升华。问题只在于,你不能把母爱仅仅看作一种生物学特征,因为母爱已经远远超越了“舐犊之情”,具有明显的人伦特性。因此,从原则上说,你(泛指)不做母亲,你恐怕就很难对无条件的爱和无限的宽容有深切的体认。假如你读过旧约,你会知道,那个耶和华是极其可怕的;但基督就不同:基督是圣母的儿子。

换句话说,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自然感情的爱情,在家庭生活中逐步扩展了,升华了,爱情随之也具有了日益丰富的伦理内涵和道德意义,成为家庭每一个成员个人人格赖以形成,发育和完善的必要的和基本的因素。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将面对死亡,而每个人也多少都有点对“永恒”的期待。从最平实的观点看,这种期待只有在亲情的持续中得以实现。葬礼---这种灌注了亲情的仪式,便是使活着的家庭成员借以获得永恒之感的象征。正因为葬礼灌注了亲情,所以葬礼便使家庭代际的延续超越了生物学的即种族延续的范畴。换言之,葬礼已经使人的生命和爱情获得了永恒的象征,即“好象”变成永恒的了!

在理想的情况下,一对恩爱的老年夫妇,彼此是可以达到无条件的宽恕(不计旧怨)和宽容的。他们在不可分离的守望相助中安度晚年,因为他们知道并相信,只要自己还活着,就有对方和子女的关爱,即便死了也有亲人相送,并且可以期待自己的所爱将来在另外一个世界与自己相会(合葬)。因此,他们的晚年,实际上就是在共同走向永恒。

这样看来,唯物论乃是永恒爱情的杀手,而把斗争哲学或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入爱情乃至家庭关系中,也是很可怕的哩!顺便说一句,江月在思考爱情问题时很注重宗教因素,这在中国知识人当中似乎还不多见。可惜,她所借用的是佛教哲学。佛教是出世的,而爱情和家庭是最世俗的。在我想来,这二者间不大好协调呢。



作者:大汉子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大汉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404989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