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845 reads)      时间: 2003-4-08 周二, 上午3:38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芦笛


昨见我师弟掉书袋,说什么“(华)子为(美)父隐,直在其中矣”。众所周知,无庸置疑,我这师弟虽然不成材,动辄胡话(外国话?)满口,不过一般十句话从他嘴里出来,总有那么两三句有点意思。这不,要不是他这么来一下,我还不知道原来“爱美国贼”们是奉大成至圣先师最高指示,在异域发扬光大我中华国粹。这样干下去,正如我在隔壁中医院预见到的,到本世纪末,咱们光靠这不同凡响的生殖力,就完全有希望把美国这个化外顽国改造成堂堂的文明上国,用四书五经取代《独立宣言》。

本人不喜欢掉书袋,喜欢掉脑袋。不但自己不掉,看见别人掉,也常常免不得疑心那是因为没有脑袋掉,只好去掉书袋。这话其实早在《漫谈文科教育对智力的摧残》中说过了。简言之,上网三年,我见过的文科学者,大抵是以书袋冒充脑袋的同志。

过去我讲过网坛有“渊博派”与“通俗派”两派写手,老加怎么也不明白。其实说穿了,那不过是“书袋派”与“脑袋派”之分而已。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书袋硬要来跟脑袋搀和,缠夹不清。这大概该算网上写手最大的无奈吧。

话虽如此,师弟既然掉了一把书袋,师兄自然也得跟上,以示同门之精诚团结。这也是先师鬼谷子仙逝之时一再嘱咐下的,说是哪怕以后他欺骗煽动魏王,把我的膑骨卸了,也不能伤了同门和气。把《鬼谷子兵法》默写下来给他算了,装疯的事是万万不能做的。

先师既有此遗训,自然师兄只能跟着师弟掉书袋,还得也掉大成至圣先师同志的才成。有分教: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偃。”

我猜这坛子里的男同志多数是有脑袋无书袋的,所以得解释一下。老孔这话的意思是,君子如同自由的风,小人如同随风俯伏的草。用现代语来解读便是,所谓“君子”就是能独立思考、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影响人的人,所谓“小人”就是毫无主见、只知浮上水、溜沟子、随大流的被人影响的人。

要是您看到这儿还不明白,不妨想想当年您上学时的情景。捧老师、打小报告的班干部、团干部和积极分子就是后者,而那些说怪话、发牢骚的落后分子就是前者。

众所周知,无庸置疑,我那师弟的一个不可理喻的终生偏执,就是对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的深仇大恨。本人上网三年多,少说也看过他二十篇声讨这些人的檄文,最近的例子见于《狗腿子》文。如果把那儿的“狗腿子”一词置换成“积极分子”,则该文的中心思想已经说过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一点三三遍了。人家说老芦说话重复,我还真想不出来,比起我师弟来,我算是怎么个重复法。

我那师弟的特点是稚气可掬,这其实是他讨读者喜欢的一个重大原因。他其实是一种文字化了的“孕激素”,打动了读者的父性或母性。的确,在真实生活里,有谁见过这种将30多年前孩提时代的仇恨保鲜下来,至今毫不褪色走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构成了几百篇文字的写作动机、素材和主题之后,于今还见不到丝毫减少的徵兆?世上只有一种东西能跟它相比,那就是阿拉伯神话里的魔术口袋。

因为幼稚,所以他当然只看得见现象,看不到现象后面的原因。例如在那《腿子》文中,他列出了一系列的东欧国家名字,将人家一律斥为腿子,却说不出为何那些地方盛产腿子。就这样,他如入宝山空手回,错过了发现重大规律的机会。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东欧那些国家,过去实行的是和咱们一样的社会制度。这制度的最大特点,我已经在《培养奴才和蠢才的中国教育》中指出过了,那就是,全社会使用打压和引诱两手,进行培养一代又一代腿子的系统工程。这系统工程从每个人上学那天开始,一直延续到终生。如此进行的全社会负筛选活动的指导原则,可以兼套孔孟的话来穿凿:

“小人治人,君子治于人。”

用现代话语来表达,便是

“被人影响的人治人,影响人的人治于人。”

或曰:

“无脑袋的人治人,有脑袋的人治于人。”

为我师弟深恶痛绝的学生干部积极分子,其实不过是该负筛选机制选出来的带头羊而已。谴责那些带头羊而看不见牧羊人和那豢养方式,如同挨打的老马只看见鞭子,连那拿鞭子的手都看不见,更别说持鞭子的人。

话虽如此,其实老马发现的经验规律很有用。例如我在写《不是英雄是恶人》的过程中,就不止一次怀疑柴玲女士大概一直是学生干部,起码政治课考试成绩绝对不是一般的好,而且大概革命文学作品还看得精熟。换个别样背景,其党文化造诣决不会那么高。

这经验规律似乎还可以推广到大多数民运人士和“爱美国贼”头上去。的确,就连民运唯一的所谓“理论家”胡平先生,中学时代也是团干部,有他的自传为证。

在此重述师弟的发现,倒不是想像他那样侮辱人。那些人得罪过他,可没得罪过我。饶是师兄弟,同气连心,似乎也用不着同仇敌忾。我只是觉得,师弟发现的经验规律,其实说明了在中国泛滥一时的“民运”的实质:来自西方的自由之风,使得无数中国之草为之偃伏。而俯伏得最低的,必然是原来那些早就俯伏成习惯的草(=积极分子)们。

众所周知,无庸置疑,民主乃鬼子的发明。国人原来对此一无所知。咱们对民主的发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痛苦的独立思索找到的,一种是受人影响或因各种感情因素(如痛恨专制政体,或喜欢西方的物质享受等等)影响而盲目接受下来的。前者是“风”,后者是“草”。“风”们接受民主是在原有的信念崩溃之后经过痛苦探索找到的,所以决不轻信盲从,本质上是怀疑主义者。“草”们则只不过是把两面穿的夹克翻了过来而已。在前者,民主理想是一种理性抉择,在后者,它主要是一种基于肾上腺素的宗教。

由此导致了两者行为的截然不同。论革命坚定性,“风”们绝对赶不上“草”们。这说穿了一点都不奇怪。“风”们的信念是自己亲手用理性的砖头一块块砌起来的,遇事自然要先用理性分析。而“草”们接受“民主”不过是个化学上的“置换反应”,把“伟大领袖毛主席”、“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等概念,一一代换为相应的“慈父领袖布总统”、“伟大资本主义美国”而已。因此,后者遇事时的第一反应,绝对是使出当年在班上领头喊口号的那一招来。

于此可以导出判别“草”和“风”的一个简单经验规则:论坛里谁的“民主”立场最坚定、爱美国感情最强烈、口号喊得最响亮、唾沫溅得最多的同志,一定是“草”而不是“风”。那“草”不光是指他们的躯干之柔软,更是指肚子里的内容。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4-19 周六, 上午12:18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54526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