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美国法律纵横谈】政府官员是倒霉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美国法律纵横谈】政府官员是倒霉蛋   
陈伟文章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美国法律纵横谈】政府官员是倒霉蛋 (434 reads)      时间: 2001-12-17 周一, 下午7:2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政府官员是倒霉蛋

——美国法律纵横谈之三



·陈伟·





中国社会的传统是升官发财,美国社会的传统是发财当官。1961年,福特汽车公司总

裁麦克纳马拉出任当时年薪为二万五千美元的国防部长一职,而此公当时在福特公司的年

收入,薪水加股票共高达一百多万美元。美国人出任政府公职,主要是为了施展个人的政

治抱负,是为了扬名天下,绝对不是为了发财,也根本发不了财。



可是,扬名天下绝非易事。一来新闻媒体全是私营的,没有哪家报纸或电视台会天天在头

条新闻中可劲儿地夸奖、吹嘘政府官员的政绩。二是那些新闻记者和选民贼难伺候,他们

一天到晚变着法子地找当官儿的麻烦,各种批评、指责,甚至人身攻击和诽谤,常常把政

府官员气得死去活来。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一不留神给气晕过去了,政府官员也

只能忍气吞声,无法以诽谤罪起诉并索取金钱赔偿。从这点上看,政府官员整个儿就是一

倒霉蛋,享受的政治待遇还不如小民百姓。这是美国最高法院1964年在《纽约时报》

公司诉苏利文(NewYorkTimesCo.V.Sullivan)案中给订下的

规矩。



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一个由包括马丁·路德·金等四

位黑人牧师在内的六十四位著名人士联名签署的政治宣传广告,目的是为民权运动募捐基

金。这幅广告对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方以“恐怖浪潮”对待非暴力示威群众

的行为予以谴责。可是,后来发现,广告中有各别细节不够真实。比如,广告中说有几位

黑人学生因领导和平示威而被警察驱出大学校园,实际上这几位学生是因进入一家仅供白

人就餐的餐厅抗议,使餐厅无法正常营业,违反了当时阿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和社会治

安法而被驱。警察的行为基本上属于依法行事。



苏利文(L.B.Sullivan)是蒙哥马利市警察局局长,这幅广告并无一处提及

他的尊姓大名,但他却找上门来对号入座,控告《纽约时报》严重损害了他作为警方首脑

的名誉,犯有诽谤罪,要求五十万美元的名誉赔偿费。蒙哥马利市地方法院陪审团判决,

被告应付原告五十万美元名誉损失费。州法院维持原判。时报公司不服,聘请哥伦比亚大

学著名宪法权威维克斯勒教授(HerbertWechsler)为律师,把官司一直

打到了最高法院。



1964年3月,最高法院以九票对零票一致否决了地方法院的判决。最高法院裁定,让

新闻媒体保证每一条新闻报导都真实无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判决书中说:“对于公众

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完全公开的。在辩论中,很可能产生针对政府

和公职官员的一些情绪激怒,语调尖刻,有时甚至令人极不愉快的尖锐批评”。“本案涉

及的政治广告,就是对当今一个重大的公共问题表示不满和抗议,它显然要受到宪法的保

护”。在辩论过程中,即使各别细节失实,有损官员名誉,也不能成为压制新闻和言论自

由的理由。这样才能使言论自由有“足够的吞吐回旋的空间(BreathingSpa

ce)”。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院不仅否决了地方法院的判决,而且针对公职官员提出的诽谤案,

第一次申明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即当政府公职官员(PublicOfficial

s)因处理公众事务遭受批评和指责,使个人的名誉受到损害时,不能动辄以诽谤罪起诉

和要求金钱赔偿,除非公职官员能拿出证据,证明这种指责是出于“真正的恶意”。什么

是“真正的恶意”呢?最高法院解释说,那就是“明知其言虚假,或满不在乎它是否虚假

”。最高法院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公职官员一挨骂就以诽谤罪起诉并要求巨额赔偿,那做

官招骂,上告索赔岂不成了政府里头头脑脑们发财致富的捷径?如果新闻媒体对政府的批

评稍有失实,立马就招来巨额索赔,那还谈得上什么新闻自由,乾脆每天给政府歌功颂德

算了。



依照多数美国的州法律,如果起诉一方能证明新闻报导失实,诽谤罪即可成立。然而,宪

法第一条修正案对新闻和言论自由的保障,应当超越州诽谤法的权限。根据最高法院对时

报诉苏利文案的判例,政府官员不但要在法庭上证明新闻媒体的报导失实,而且要证明新

闻媒体有真正的恶意,才能谈得上是诽谤罪。这实际上使政府官员几乎根本无法打赢这种

诽谤官司。比如说,苏利文呈庭的事实和证据,并不能证明《纽约时报》刊登那份广告是

“明知其言虚假,或满不在乎它是否虚假”。那幅广告由六十四位名人联名签署,如果他

们预先知道某些内容不实,显然是不会轻易签名的。因此,他们的行为不属于故意诽谤。

从《纽约时报》这方面来说,既然宪法保护新闻自由,那么《纽约时报》当然有权利决定

刊登什么样的文章和广告。基于对六十四位社会贤达的信任,《纽约时报》对政治宣布广

告的细节未作精确的核对,但这并不能证明时报公司对苏利文有“真正的恶意”,故意刊

登内容虚假的广告来诽谤和诬陷公职官员。



《纽约时报》诉苏利文案是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判决。早在1923年,《芝

加哥论坛报》曾因报导芝加哥市政府破产的一篇新闻内容失实,被政府告上法庭。伊利诺

伊州法院坚持新闻和言论自由原则,判决该报无罪,判决书中说:“宁可让一个人或报纸

在报导偶而失实时不受惩罚,也不能使全体公民因担心受惩罚而不敢批评一个无能和腐败

的政府”。但是,这个判例的影响范围仅局限于伊利诺伊州。针对全美各州日益增多的政

府官员控告报纸和电视台犯有诽谤罪的案子,最高法院在时报诉苏利文案中正式申明了“

真正的恶意”原则,从宪法的高度为新闻媒体批评政府和公职官员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进

一步的法律保障。



那么,有了最高法院的尚方宝剑,打这儿以后新闻媒体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瞎批评、

乱诽谤政府官员了吗?事情没那么简单。如果一篇抨击政府官员的新闻报导仅仅是细节失

实,那当然情有可原。但是,如果通篇文章与事实真相一点儿不搭边,纯粹是瞎掰和虚构

,那仍然会因被控怀有“真正的恶意”而吃官司。1982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

S)在新闻报导中透露,前侵越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WilliamWestmo

reland)别有用心地向总统和军方提供了完全虚假的北越军队作战实力的情报,致

使美国在越战泥潭中愈陷愈深。威斯特摩兰将军立马以故意诽谤军方高级将领和美军部队

名誉为由,将CBS告上法庭,索赔高达一亿二千万美元。虽然四年后威斯特摩兰将军自

行撤回了起诉,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破费了二百万美元的律师费。此案给美国新闻媒体的

深刻教训是,新闻报导一旦涉及当事人的名誉,还是悠着点为好,诽谤诉讼案不论胜败如

何,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两败俱伤。



为了避免旷日持久、耗费巨资的诽谤诉讼,《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全美大报先

后成立了律师事务部。律师事务部的责任是与编辑和记者合作,确保那些批评政府和官员

的社论和重头文章能在法律上站住脚。对那些可能使当事人的名誉遭受损害的新闻报导,

必须反复核定事实的细节,由律师确认没有法律方面的麻烦后,才能发稿。其它一些规模

较小的新闻报刊,大多采取了向保险公司投保“诽谤保险”的办法。



至于那些既雇不起法律顾问,又买不起诽谤保险的小刊小报,一旦碰上大的诽谤诉讼案,

那只能是破产收摊,自认倒霉了。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2598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