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减肥减肥,愈减愈肥 |
 |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
|
|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枭鸣天下之一四二:
今年是羊年,古时“羊”、“祥”通假。当人们纷纷互祝三羊开泰、吉羊如意、羊羊得意时,我总是不合时宜地想起羊肠小道、羊质虎皮、歧路亡羊、饿虎扑羊、如狼牧羊、羊皮膏药等成语。特别是十羊九牧这个典故,令我感慨良多。
“十羊九牧”典出《隋唐·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据史料记载,隋代官民比例是1∶4026人,这个比例方之今日实在是微不足道。当时即有“十羊九牧”之说,今日官民之比已高达1:25,无论纵比横比,都是超超领先,真不知要用何语才能形容了。
对于官场机构重叠、人员臃肿、官多民少、人浮于事的肥胖症,早已是众所周知、众口同斥,无劳费舌。民谣曰:“三分之一的干,三分之一的看,三分之一的瞎捣乱。”可谓高度概括了这一官场病象。
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帕金森在阐述官僚机构人员膨胀现象时,揭示了这样一个原理:行政机构如金字塔一样不断增高,各种人员总是越来越多,结果势必组织效率越来越低。后人称之为“帕金森定律”。 各国政府,几乎不同程度地染上过这种恶性的“官场传染病”。但大多数西方国家通过民主制度的完善而获得较好的疗效乃至根治。中国则始终是重病缠绵。建国50年来,可以说行政机构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大的改革就进行了六次,自改革开放以来又进行了4次大的机构改革,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最近一次是世纪之交由铁面宰相朱镕基所主导,人称这一次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裁减机构之多,分流人员之众,力度之大,决心之狠,都是空前绝后的,号称是五十年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除了实现提高效率、适应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近期目标之外,还确立了要逐步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长远目标,并且紧紧抓住职能转变和理顺关系两个环节,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方案。
然而,效果如何,看看吃财政饭的是多了还是少了就可知道了。据《转轨的中国》一书披露,1992年统计,中国靠国家财政预算支付工资的人员接近4000万,按每人每年1万元算,现有财政供养人员就需要4000多亿元。按中国12亿人口的比例计算,官民比例为1:30。经过“朱镕基变法”之后,吃财政饭的人还有多少,要吃掉多少钱,最新数据我还不知,但日前在某媒体见到官民之比已达1:25!原来,从行政机关裁减出来的人员又以各种名目「分流」进事业单位,令财政供养人员迅速增至四千五百万之多。这不是减肥减肥愈减愈肥了吗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扬凤春副教授在接受《二十一世纪环球报道》采访时说什么:仅从规模和人数来看机构改革的成败,意义不大。转型期政府面临诸多挑战,机构改革应以提高施政能力和自律水平为重点,单纯精简机构规模与人数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提高施政能力和自律水平当然重要,可如果机构减不了肥,人浮于事、十羊九牧现象依然故我,谈何施政能力、自律水平?堂堂教授没听过西方管理学界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吗: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要多花2倍,工作成本要多花4倍。
最近“两会”期间,“机构改革”之声雄波又起,各大“喉舌”喜气羊羊,老枭以为不过羊皮膏药而已。精简之路乃羊肠小道,连颇得民心甚具威望的老朱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小胡小温等新人初上台,威权既不足,能力又有限,岂能走通?绝难走通!
精简机构人员与税赋改革一样,都是专制、人制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的“黄宗羲定律”,概括了封建赋税制度“三大害”。温家宝在“两会”上说,“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只一次。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上有名的‘黄宗羲定律’”。他表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把乡镇机构精简下来,一定能够把过多供养的人减下来,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老枭可以百分百肯定,机构改革,新的领导班子一定摆脱不了“帕金森定律”,税赋改革,温家宝一定走不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你瞧温家宝的话大前提就是错误的:“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妇孺皆知这是歁世谎言。既使西方民主国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的执政党及其公务员,也不可能“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何况唯我所欲、唯我独大、唯我最腐的老子党?
据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分析,从历史上看,对官僚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有四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通过军事政变,有些发展中国家文官腐败严重,军队是打破既定秩序最有力的组织。第二种方式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人物,自上而下发动的碰坏性运动,使整个官僚系统完全崩溃,中国的文革就是这种方式。第三种方式也是自上而下的,但它的发起者是一个开明的专制的权威领袖,并通过不断学习的和平改革方式进行,日本明治维新即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新加坡的李光耀也是以这种方式推动改革。第四种方式是现代西方国家的通行方式,即民选政府推动官僚系统改革的方式。民选政府自身有力量推动改革,是因为他们是选举上台,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他们受民之托,也有改革的使命感,所以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全国目前机构改革的现实情况看,不符合其中的任何一种(2003.3.10《《二十一世纪环球报道》》)。
一、二种改革破坏性负作用极大,非所宜为,第四种效果作用最佳,非所能为,目前中国勉强可走的是第三条道路,看来只能寄望于一个开明的专制的权威领袖,以和平方式自上而下地推动政治改革的同时进行机构改革。不然,不论“改革”的口号叫得多响,只要不触及政治体制这个根本,终究是空谈。不仅机构减肥、愈减愈肥,其它税赋、国企、金融、财政、投资、价格体制等改革…,都是修修补补即补即漏的治标之策,前景惨淡、成功无望。
正如张黎明先生在《中国行政机构批评》中所指出:“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先是脱胎于封建社会的皇权专制政体,继而又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两种体制都是建立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这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但是维持这种体制的一个支撑点,都是有庞大的国家机器和膨胀的官员构成的管理阶层。为了建立这样一个管理网络,官员的委任常常超越岗位编制,机构的设置往往重叠交叉,以至于造成“官”与“民”的比例越来越趋于失衡”。
一个专制、人制的社会,必是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择劣汰优的社会,“不称职的官员”永远占了大多数。根据“帕金森定律”,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将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选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三是任用两名低水平的助手。对于这位不称职的官员来说,除非有强制性的力量存在(制度),他是不会走第一条路的,那样他会失去许多利益;第二条路他也不会走,因为那样会使自己多出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只有选择第三条路于他最稳妥。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而自己则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同时也没有人成为自己晋级的障碍,而下级既然能力不济,他们又会上行下效,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恶性循环,十羊九牧,又何能免?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似已成为无解的方程、难解的结。专制之虎倘不除,“改革”、“精简”终徒劳;人制之牧倘不改,中国人民永远是歧路上、牧鞭下、虎口边的羊!
首发新世纪网址: http://www.ncn.org/
东海一枭2003、3、12
作者: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