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曹思源:第一章 政治观念文明 :第一节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曹思源:第一章 政治观念文明 :第一节   
海川书讯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曹思源:第一章 政治观念文明 :第一节 (706 reads)      时间: 2003-2-04 周二, 上午5:0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政治文明ABC----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纲要



曹思源



第一章 政治观念文明





政治观念文明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是政治文明中比较"虚"的部分;政治制度文明

和政治行为文明则显得"实"很多。不过,这里的"虚"并不是不好的意思,是指其表

现特征。综合考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链条就会发现,进步往往是由"虚"演化为"实

",然后又由"实"上升到新的"虚",再由新的"虚"产生新的更高一级的"实",由此逐

步向前向上发展。因此,政治观念文明之"虚"是政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政治观念文明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思想、认识、主张等等,限于篇幅,

本书只讲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与经济的观念、公民与公仆的观念、共同需求与

特殊国情的观念。这三个方面是政治观念文明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的观念



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自由



1883年3月17日的伦敦,马克思之墓落成。就在这一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

一个著名的演讲。他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历史功勋,特别是马克思创造的历史唯物

主义理论。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

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著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

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

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

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7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



恩格斯这一段话指明: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物质资料,而要获得物质资料就需要劳动,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需要建立彼此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它是社

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上面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宗教、哲学、

文化等等。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从而形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的关

系,其中包括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关系。



这里表述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很明确的:经济产生政治,政治又为经济服务,

所以政治必须把维护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无

疑得到了人类发展历史的证实。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只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并没有概括

人类之所以需要政治的全部原因,因而有其片面性。从前面提到的恩格斯那段话里,

人们得到的只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单线条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的需要产生政治,

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手段或工具。除此之外,似乎政治自身没有独立价值。



现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政治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一个手段,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一

种工具,那么只要经济没有大问题,只要经济还能够发展,政治本身是怎么样的,

就不是很重要了,可有可无,甚至可好可坏。这就很容易引出一个结论:人只要有

了吃、喝、住、穿,其他的就无所谓了。因为在这个单线条的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

人们只是为了吃饱肚子、为了有地方住、为了有衣服穿才劳动,才结成经济关系,

才建立政治关系。由此,便往往被歪曲成了这样的荒唐逻辑:



--饭都还没有吃饱,谈什么政治改革,谈什么民主?

--饭都吃得饱饱的了,何必谈政治改革,何必谈民主?

--那些奢谈政治改革,奢谈民主的人,纯粹是吃饱了撑的,饿他三天就不谈了!



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其实,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就不是只有吃、喝的需求,同时还有自由的需求,比

如说话的自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言论自由,等等。当人们有吃有喝时,自由的需

求会更加强烈;但是,在没吃没喝或吃、喝的需求不足时,自由的需求同样是存在

的。比如说,人在何地、以何种方式、选择何种职业来实现自己所需求的吃、喝,

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需求,就是一种政治的需求。再比如,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

的愿望,有意见、有想法、有创意,就想说出来,不让他说,他就不高兴不满意。

这些不高兴不满意积累起来,就会成为社会的政治问题,就会出现"防民之口,胜于

防川"的问题。所以,政治本身就是人类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人不仅仅需要吃、

喝、住、穿,同时还需要自身的自由表达与自由发展,需要建立平等与博爱的社会

关系,需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这一事实表明:政治本身就具有独

立价值,事关人权保障与人道实现,不可须臾而离也!



只有从人的经济需求和人的自由需求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政治,才能比较全面、

比较完整地揭示政治的本质。为什么会产生"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的口号呢?这

就是单线条认识政治的偏差。如若"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这样的"人权"岂不等

同于"猪权"?猪才是吃饱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把"人权"视同于"猪权"的话,人就不

是被饿死,而是被活活地气死!人的存在不是对"要吃饱饭,还是要自由"的选择,

而是"既要吃饱饭,同时也要有自由"的共同拥有。



经济要解决人类的吃、喝、住、穿,而政治一方面要很好地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

一方面还要保证人类的自由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当今世界的经济

与政治在观念上是个什么样的文明格局呢?不妨用两句话来概括:"人间正道私有化

","议会民主顺潮流"。



人间正道私有化



考察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如果不带有偏见的话,人们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人类

的主要历史是私有制的发展历史,而不是公有制的发展历史。人类对私有制的认识,

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私"曾经被认为是"万恶之源",所以有人力图消灭私有制,

以公有制取而代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既产生了诸如空想社会主义一类的思潮,

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三分之一的人类进行了公有制尝试,并且

曾经对此充满了极大的信心。但是,当公有制付诸实践之后,人们就逐渐发现其弊

端,即效率低下、企业亏损,最后导致经济和社会的严重衰退,苏联、东欧以及改

革开放前的中国莫不如此。公有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公有制的尝试也无法继续下

去了,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公有制的"理想"和私有制的"现实"。



公有制最有权威性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在《共

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

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6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5月第一版)然而,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四十七年后,也就是在恩格斯逝世前几个

月的1895年3月6日,他在为马克思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写

的导言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理论。



鉴于以私有制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恩格斯实事求是地作了重新认识,

他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

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

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

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

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

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

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

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四卷510页、51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恩格斯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理论家,面对生活的现实他敢于否定自己的理论,这是非

常值得今天的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的。遗憾的是,恩格斯的这一反思,往往被一些

坚持"消灭私有制"的专家有意无意地忘记了。



恩格斯提出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我提出了重新认识私有制。人间正道私有化--就是

重新认识私有制得出来的客观结论。



这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论证。



先从历史看。大家可以想一想,令每个爱国的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什么?是中华

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四大发明,五经六艺,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

等等,数不胜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的呢?是在公有制条件

下创造出来的,还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呢?人们都很清楚,是私有制培育

了勤劳勇敢聪明的中华民族,是私有制谱写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



再来看中国这几十年的现实。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中国对私有制斩草除根,强行建立公有制经济,轰轰烈烈地开展"大跃

进"和"反右倾",开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其结果怎么样呢,可以说是十分悲惨。

小农被经济消灭了,自留地被没收了,干活时按照共产主义"各尽所能"的原则,结

果是出工不出力;到公共食堂吃饭呢,则按照共产主义"各取所需"的原则,即使两

碗够饱也吃三碗。一面是不干活没有收获,一面是坐吃山空,再加上命令风、浮夸

风,过头的粮食征购,几重灾难集中在一起,导致了饿死人的惨剧。饿死的人数可

不是一点点啊,现在用各种统计方法所统计的结果都表明,饿死了数千万人--可谓

古今中外,惨绝人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不相信这个事

实,因为他脱离了实践,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谁反映饿死了人的问题,就被斥

责为慌报军情,是阶级敌人造谣污蔑。为了使毛泽东相信全国已经大量饿死老百姓

的真情,当时中共中央警卫局想出一个办法,把他身边的警卫员派回家乡探亲,让

探亲回来的警卫战士把家乡的情况直接向毛泽东汇报。有些警卫战士回来跪在毛泽

东面前说:"毛主席啊,我的爸爸饿死了!"有的告诉毛泽东说:"我们全村老小都死

光了,我回家无亲可探了!"这才使毛泽东睁大眼睛,面对现实。他召来刘少奇、朱

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说:"不得了了,我闯祸了,天下饿死人了,你们快去收

拾残局吧。"是在这种情况下,"共产风"才得到了一些纠正。



1961年年底,中共中央发出一封紧急指示信,传达到全国生产队队长以上的干部,

等于全民都知道了,只是不登报,不公开报道。作为应对措施,紧急指示信非常坚

决地要求全国"恢复和发展社员家庭自留地,恢复和发展社员家庭副业,恢复和发展

城乡个体工商业"。这其实就是把扫地出门的私有制请了回来。有了这三个"恢复和

发展",中国的老百姓才又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私有制挽救了老百姓的生命,

是私有制挽救了共和国啊!



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有许多人对共和国的这段经历缺乏客观的认识,还把1959年

至1961年严重困难时期说成是"三年自然灾害",完全无视搞乱所有制的危害。其实,

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就说了,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

一届六中全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说得很清楚: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

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

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对社

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

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

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

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

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

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

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

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

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

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

更长时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

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

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

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

平等同志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

阶段中的重要转变。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

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

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此外,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

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

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可以说,从"消灭私有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1961年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改

弦更张,中国又转向了私有制的轨道。只不过那时恢复私有制不敢用私有制的名义,

而是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取了个不忌讳的名字,叫"民办"或"非

国有"。于是,农村的变化是恢复和发展了农民的家庭农业,城市里老百姓个人投资

创办了民办企业。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办企业逐渐多了起来,形

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民办经济"或"非国有经济"。从1960年到1998年,近四十年来"民

办经济"或"非国有经济"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不断地壮大了起来,而国有经济的产

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图1所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曲线,

反映了近四十年来国有经济产值不断下降和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

生成这组经济发展趋势曲线的数据(见表1)全部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

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图1

项目 国有经济所占比重 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

工业总产值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



中国工商业国有、非国有比重简表

(%)

年 份 工 业 总 产 值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

国 有 工 业 非 国 有 工 业 国 有 商 业 非 国 有 商 业

1960 90.6 9.4 83.9 16.1

1961 88.5 11.5 81.7 18.3

1962 87.8 12.2 50.8 49.2

1963 89.3 10.7 50.8 49.2

1964 89.5 10.5 53.1 46.9

1965 90.1 9.9 53.0 47.0

1966 90.2 9.8 - -

1967 88.5 11.5 - -

1968 88.4 11.6 - -

1969 88.7 11.3 - -

1970 87.6 12.4 - -

1971 85.9 14.1 - -

1972 84.9 15.1 - -

1973 84.0 16.0 - -

1974 82.4 17.6 - -

1975 81.1 18.9 55.7 44.3

1976 78.3 21.7 55.7 44.3

1977 77.0 23.0 54.3 45.7

1978 77.6 22.4 54.6 45.4

1979 78.5 21.5 54.0 46.0

1980 76.0 24.0 51.4 48.6

1981 74.8 25.2 49.9 50.1

1982 74.5 25.5 48.7 51.3

1983 73.4 26.6 47.0 53.0

1984 69.1 30.9 45.5 54.5

1985 64.9 35.1 40.4 59.6

1986 62.3 37.7 39.4 60.6

1987 59.7 40.3 38.6 61.4

1988 56.8 43.2 39.5 60.5

1989 56.1 43.9 39.1 60.9

1990 54.6 45.4 39.6 60.4

1991 52.9 47.1 40.2 59.8

1992 48.1 51.9 41.3 58.7

1993 43.1 56.9 37.5 62.5

1994 34.1 65.9 31.9 68.1

1995 33.9 66.1 29.8 70.2

1996 28.5 71.5 27.2 72.8

1997 25.5 74.5 23.3 76.7

1998 28.2 71.8 20.7 79.3

注:1966年-197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资料欠缺。



表1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路线后,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得

到发展,就是因为自1961年到1980年这二十年来以私有制经济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已

经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即使是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把国民经济破坏到了

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一旦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工农业生

产就较快地得到了恢复。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路线以来的二十多年,经济发

展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已经

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在有的省份如浙江省,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八十。这些数据

说明了什么呢?不正是说明了"人间正道私有化"吗!



我就这个问题专门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是《人间正道私有化》。在1999年9月27日

举行的上海全球《财富》论坛年会上,我把这本书亲手送给了国家主席江泽民。中

国私有经济产值比重的大幅度上升,代表公有制的国有经济产值大幅度的下降,对

于一个以"消灭私有制"为目标的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就

是私有经济的力量,这就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私有经济从"必要补充"的地位上升到了"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21世纪之初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私有经

济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私有经济提升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并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仅仅把私有经

济放在"重要"的地位,还是不够的。因为,在任何一件事情中,"重要"的因素可以

有一,也可以有二,甚至还有三;只有把其中的一个因素放在"主要"的位置,才会

有"主""次"之分,才有"主体"与"补充"之别。在中国,现在究竟私有经济是主体,

还是公有经济是主体?从全国工业总产值来看,1998年就已经体现出来了:私有经

济比重百分之四十,集体经济比重百分之三十二,国有经济比重百分之二十八;根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在集体企业中戴"红帽子"的私有企业占百分之五

十以上,也就是说占三十二个百分点的集体经济中至少有十六个百分点实际上是私

有经济,这样一来私有经济总共占百分之五十六,集体经济只占百分之十六,集体

的和国有的加在一起是百分之四十四。占百分之五十六的私有经济与占百分之四十

四的公有经济,孰为主孰为次,一目了然。



我强调"人间正道私有化",并不是说就要全部取消国有经济,而是说在一般性竞争

领域要以私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则要少而精,主要运行于非竞争性的自然垄断

领域、公共安全领域和私有经济无力进入的某些领域。这样,私有经济和国有经济

就可以各自充分发挥优势,共同推进国民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地发展。



现在全世界共有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中国、朝鲜、古巴以外,都是实行

以私有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各个国家的国有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平均

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还要低一些,如美国、日本都是在百分之八点

几。目前中国的国有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还在百分之七十左右,而这么多的国

有资产所创造的产值比重却非常之低,低于百分之三十,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极大浪

费。我们必须尽快地把国有资产的比重降低下来,一直降到百分之十五左右,推进

私有化比重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这样的经济比重关系才比较恰当,比较合理,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会充满活力。



如果至今还不能在理论上充分地认识到"人间正道私有化",那么,中国在21世纪的

经济私有化进程就不会十分地理直气壮,就会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其结果必然是

继续浪费和糟蹋大量的社会财富。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每年新增银

行贷款大约一万多亿元,其中百分之九十也就是九千多亿元是到国有企业里去了;

还有中国的证券市场,主要也是向国有上市企业倾斜的,这就等于是通过股市把全

国老百姓的钱圈到了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普遍的低效率是众所周知的,现在每年

继续把大量稀缺的资产投到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中去,好比把真金白银扔进了无底

洞,这样的结果不是继续在浪费和糟蹋社会财富吗!显然,中国的经济走"私有化"的

"人间正道",已经到必须"毫不动摇"的时候了!



议会民主顺潮流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就是要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那么,中国的政治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呢?我的研究

结论是:建立公民权利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议会民主。



什么是议会,什么是议会民主?议会,是由公民定期普选产生的民意代表机构,是

国家的立法机关。议会民主,则是议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相互分立、相互

制衡和相互监督,确保公民权利至上,确保主权在民的一种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

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全世界具有普适性。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实行的

都是议会民主的政治体制。虽然,有的国家实行的是所谓"总统制",即总统由选民

直选产生;有的国家实行的是所谓"议会制",即行政首脑由议会产生;但是,其最

基本的政治体制都是由公民定期普选产生民意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并与国家行政机

关和独立的司法机关分权制衡治理国家的制度。在这里,"议会"是一个通用名词,

各个国家的具体表述可能会有所不同。中国叫"人民代表大会",俄罗斯叫"国家杜马

",美国叫"国会",蒙古共和国叫"大人民呼拉尔",等等。名称有所不同,但其职能

是类似的。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不过是一枚"橡皮图章",靠人民代表

大会来构建民主政治体制,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中国的"议会"即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民主"的目标的确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人们

也应当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状况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橡

皮图章"正在逐步"钢化"。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立法的过程,就是

"议会民主"在中国的一次成功演习。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林家铺子》,其中有破产的情景。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时间,

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破产情况看不见了,被遮盖起来了。但是把问题掩盖起来,不等

于问题不存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很多企业事实上已经破产了,只是不宣告破产,

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虚假的生存。这如同给死人输血,浪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20世纪70年代末,我提出中国要搞破产法。那时我在家乡江西省景德镇市工作,没

有人理睬我的提议。后来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来到了北京,我一面读书,

一面继续提出破产法立法的建议。研究生毕业以后到国务院工作,我又写了很多信

给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如赵紫阳、胡耀邦等。新东西不可能一下子被人们接受,一

时没有什么人支持我。胡耀邦看了我的信作了个批示,批给了国家经委,说这个问

题值得研究;国家经委研究来研究去,最后也没有消息了。这时候,我想到了人民

代表大会,这可是代表我们公民的立法机关啊!我起草了一份关于建议制定破产法

的议案,通过人民代表提交到1984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不要总以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橡皮图章",这一次由人民代表提交的关于破产法的议

案,很快就转到了国务院,要求国务院明确答复:是否制定破产法,不制定是什么

理由,要制定就拿出时间表来。这样一来,国务院赶紧召集各部委有关负责人开会

研究破产法立法的问题。当时这些负责人都不知道破产法是怎么回事,开会的时候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应当怎么答复人民代表。我这个头上什么乌纱帽儿都没有的

科员也被请到了会场,在会上我没有主动发言。领导同志说:"小曹,你不是给我写

信说要搞破产法吗,今天怎么不吭声呢?"本来公民通过人民代表向议会提交建议案

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公民的权利,可当时人们还没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不能说人

民代表的议案是我提的,那就会成了"非组织活动"。好,现在既然领导点名让我说,

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三千字的《破产法》草案和三万字的立法理由,发给与会领导

人手一份,然后作了解释和说明。会议最后决定,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案建

议,成立国务院破产法起草工作小组,尽快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草

案。可谁都不愿意当这个工作小组的组长,破产法听都没有听说过,那不是自找麻

烦吗!这顶临时性的乌纱帽儿在空中盘旋了几分钟没有人接,最后掉到了我的头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草案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后,提交到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第一次审议讨论时,五十一个人发言,四十一个人反对,

可见人民代表大会也有不"橡皮"的时候。我为此连续熬夜写了一本《谈谈企业破产

法》的书,中国经济出版社一出版我就立即给一百五十六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每

人寄去一本,过了十天又挨个儿给他们打电话,问《谈谈企业破产法》的书收到了

没有。有的说,收到了,我们正在开会研究,苦于没有背景材料,你送来的书,看

了很有帮助,觉得很不错,上次讨论我反对,下次开会一定投赞成票了。当然,也

有看了书照样反对破产法立法的,也有谈都不和你谈的。我觉得这都很正常,工作

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是这样不停地做工作,赢得了更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的支持。第二次开会审议时,反对人数由四十一下降到了二十七,赞同者由十上升

到了二十七,二十七比二十七,旗鼓相当,还是没有通过。虽然没有通过,但是很

有进展。以前全国人大讨论立法问题,从来没有出现过反对票,都是全体举手,鼓

掌通过。现在审议破产法出现反对的情况,是好事情,是进步。社会的各种意见在

人民代表大会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样的立法才能更加符合民意,法律公布后也才能

更为有效地实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讨论破产法立法之前,我除了四处游说外,

还联络一些地方进行破产制度试点。当时的沈阳市市长李长春、武汉市市长吴官正

和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三位官员很支持这项工作,于是三个地区先后试点。后来,

这三个城市主管企业破产制度试点的领导同志到全国人大介绍了情况和体会,对破

产法立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986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破

产法,一百零一票赞成,九票弃权,零票反对,终于以绝对多数票获得了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制定,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完善法制,它给当时中

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改革带来了一些突破,创造了四项第一:



  --是中国第一部突破计划经济立法体系,与市场经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律; 

  --从一个侧面触及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部在立法机关审

议期间发生公开激烈的意见分歧而几乎流产的法律;



  --以公民个人的身份给全国人大常委委员写信,寄送文章和专著、打电话、登

门拜访等方法进行游说,并发动了更多的公民通过新闻媒体广泛讨论,在中国第一

次出现了为催生新的法律的院外活动;



--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连三次审议才最终通过破产法的全过程,犹如中国在探

索立法科学化和民主化过程中放飞的第一只美丽的小鸟。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在

整个过程中,有公民个人倡导立法,有院外活动,有议会辩论,有民间研讨,有议

案修订,有电视转播,有舆论造势,有专家咨询,有立法机关的调查,有行政机关

的诉求,有执政党在法律范围内的协调等等。未来新型政治体制的五脏六腑,在这

里已大略有其雏型。这只美丽小鸟的腾空展翅,一扫中国过去在立法过程中的秘密

起草、关门研究、奉命表决、例行欢呼的沉闷空气,宣告了"橡皮图章"首次"钢化"尝

试的成功,并预示了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终将成为"钢印"的必然趋势。



转自曹思源新书: <政治文明ABC---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纲要>



http://http://209.101.125.119/HJAuthor.asp?ID=4175>海川书讯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5310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