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刘晓波:剥夺饭碗与精神洗劫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刘晓波:剥夺饭碗与精神洗劫   
海川书讯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刘晓波:剥夺饭碗与精神洗劫 (636 reads)      时间: 2003-1-11 周六, 下午10:5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刘晓波:剥夺饭碗与精神洗劫





从3月1日开始,在国企职工失业率高达40%的中国重工业基地东

北,大庆、辽阳和抚顺先后爆发了大规模工潮。此次工潮的组织程度之高

、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共执政的历史上实属罕见。工人们

成立了自己的临时工会,推选出与官方谈判的代表,三地工潮的参加人数

高达十万多人,而且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辽阳的工潮在地方当局的威胁

和收买之下基本平息,但是大庆的工潮仍在继续。同时。北京、四川、新

疆、河北、贵州等地也先后出现规模不等的工潮。工人们示威请愿的核心

诉求是要饭碗、要公正、要求惩治腐败。



  失业者之所以得不到起码的公正补偿,日益悬殊的贫富两极分化之所

以愈演愈烈,有些失业者已经窘迫到难以养家户口和维持温饱的程度,根

本原因在于:制度造成了政治权利的绝对不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遍腐

败和“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分配方式。



  一、跌到最低温饱诉求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群体示威运动,即1986年

底的学潮和八九运动,后者持续了一个半月,形成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动员

,其声势浩大的连锁效应遍及全国多数城镇,运动高潮时期,有的地方政

府的主要官员全部躲了起来,把市委市政府大院让给了学生,如四川的涪

陵地区。但是,参与八九运动的社会各阶层,只有运动的主体大学生和知

识分子是有组织有明确政治诉求的,而且他们的主要诉求是道义性的针对

现行体制的政治性诉,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与既得利益(饭碗)无

关。正是这种超越特定利益阶层以及单纯功利主义的道义之举,才会形成

广泛的动员,赢得热烈的支持,甚至当时的受益阶层(民营业主及个体户

)也深深地卷入。



  尽管运动后期出现过“工自联”和“市民联合会”等组织,但这些组

织只有很少的骨干分子,对整个工人阶层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动员,工人参

与运动,大都只是以市民的分散方式卷入,主要出于旁观、同情和随大流

,其中也不乏看热闹的人。戒严之后,市民基于单纯正义感的参与大幅度

上升,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也还是在学生组织下的参与,并没

有形成自己的组织和自身的利益诉求。



  到了90年代的中后期,城市中发生的抗议、示威、请愿等群体行为

远比八十年代频繁,相比之下,示威请愿的阶层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益受

损的弱势群体(受益阶层基本无动于衷),再也见不到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的影子,抗议活动的主体变成了失业、下岗和离退休职工。示威请愿的目

标不再是针对现行体制的抽象政治诉求──要自由、要民主、平反冤案、

反对官倒,而是经济诉求──实实在在的温饱利益。工潮即便提出反腐败

的政治诉求,也是基于具体利益的严重受损,而非道义上的抽象的自由民

主。



  换言之,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现存体制对人权的首要剥夺,不是政治

、信仰、言论等人权,而是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这对中共一直标榜的“人权首先是温饱”,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所谓

“生存权”、“发展权”,一向是中共政权据以反驳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

状况批评的法宝,此次东北工人的大规模示威请愿活动,向中共政权提出

的人权诉求,恰恰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而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即便

是中共引以为傲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改善,也有很大的水份。



  二、两级分化的根源是政治权利不平等



  80年代到90年代的巨大变化,原因在于整个改革时代,全社会各

阶层普遍受益的时间很短,而随着具有特权的强势利益集团的形成和高速

膨胀,利益分化便向着恶性的两极分化狂奔──由改革之初的普遍受益转

变为改革中后期的极少数人的受益且受益者所得过于丰厚,而大多数人的

利益受损且损失过于严重。为改革付出最大代价的,无疑是占人口总数8

0%以上的弱势群体,第一是农民,第二是城镇职工。



  对于六四之后的中共政权来说,社会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政绩成为合法性的主要来源,1992年重新启动经济改革之后的十年中

,政权维持稳定的最大资本就是经济的高增长。其间,为了应对97年亚

洲金融危机,当局疯狂地追求经济高增长,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被用来支持

“保七争八”的增长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和赤字)、集权的新税制

、稳定的货币政策、开放资本市场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更优惠政策

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提高工资以刺激内需(甚至到了用延长休假日来鼓

励旅游消费)、实施债转股和大肆剥离不良资产来拯救国有企业、甚至不

惜依靠虚假的统计数字在现行政治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这种近乎

病态的追求经济高增长,必然导致稀有资源一边倒地向发达地区和强势集

团倾斜,为大小权贵们疯狂地进行强盗式私有化敞开了大门。正是在追求

宏观高增长和微观权贵私有化的双重疯狂中,新一轮的利益再分配造成了

巨大的社会不公,锦上添花过度而雪中送炭严重不足。



  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大大小小的权贵家族,其次的受益者是私营老板

,再次的受益者是白领阶层和知识群体──尽管不过是权贵们恩赐的残羹

剩饭,而城市工人特别是国企工人,成为仅次于农民的最大受损者:工人

们与国家的管理者阶层相比,在政治资源上更处于毫无权利的地位;与老

板及专业白领阶层相比,在经济资源上处于弱势;与知识阶层相比,在文

化资源上又是弱者;而那些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资源占有上处于优

势地位的群体,又可以把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对极

为稀缺的公共权力资源的占用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官僚阶层,不但可以通过

合法的垄断特权,还可以通过几乎是为所欲为的非法的权力寻租,换取经

济上的暴富和社会名誉。中国特色的分配不公,首先在于政治权利分配的

不平等,其严重程度乃为天壤之别:一方全有而另一方全无,所谓有权就

有一切而无权便一无所有。这是其他方面不平等的主要根源。



  更不公正的是,在中共体制下,任何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个人和群体,

皆要遭受二次掠夺──第一次是对有形的权利、生命和财产的剥夺,第二

次是话语垄断对受害者的知情权、申诉权和解释权的剥夺。被炸的血肉横

飞的芳林村小学生如此,被镇压的法轮功信徒和异己人士如此,被整肃的

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如此,被剥夺的广大弱势群体亦如此!



  三、欺骗性的“改革代价论”



  正是第一次经济剥夺的不公正,导致第二次剥夺,否则就不是“专政

”了。官方控制着所有的主要媒体,一方面剥夺民众的知情权──首先对

国有资产的瓜分完全黑箱运作,不让国企工人知道内情,其次是严密封锁

弱势群体为了饭碗和公正而示威请愿的抗议活动,不让社会知道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在舆论上一手遮天,在剥夺了弱势群体能够公开合法表达利

益诉求的权利的同时,利用党的喉舌、御用经济学家和知名老板大造舆论

,用伪改革、伪市场化理论欺骗弱势群体,掩盖政治权利不平等导致的财

富分配两极分化,为权贵集团辩护,维持政权稳定。

  为了安抚承担巨大代价的工人阶级,中共官方用一套颇具欺骗性的“

改革代价论”来说服民众,标准的说辞是: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巨大变化,综合国力和民众生活水平几年一翻番,创造了中国经济在世界

普遍不景气之中一支独秀的奇迹,但是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此巨大

的成就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即为了经济高增长,就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

安全和保值增值,所以进行剥离不良资产的企业重组就成了国企改革的重

头戏,首先被作为“不良资产”剥离是普通工人,他们付出如此代价是为

了国家和民众的长远利益。



  那些高喊“经济学不讲道德”、“经济学家必须保持中立”的主流经

济学家,用舶来的“交易成本论”为权力寻租辩护,通常的说辞是:中国

的经济体制正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化,市场经济的好处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更合理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权

钱交易的腐败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用经济资源交换政府手中的权力资源,

以推进市场化进程,因而,权钱交易是社会必须为之付出的交易成本,而

且是完成经济转型的成本最小代价最低的方式,由此造成的分配不公实在

是无奈的选择。为了加强说服力,他们经常拿苏东改革作对比,以恶意夸

大“公共选择式”改革的代价来凸现中国的“交易成本式”改革的成功,

似乎除了容忍权力市场化的腐败之外,中国人别无选择。



  先富起来的老板阶层和公司白领们,更以在市场的经济竞争中怎样求

生存求发展的亲身经历,来说明现在的大面积失业是市场化和私有化的题

中应有之意,不值得大惊小怪。



  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立足,企业的管理者就要全力降低成本

,裁员正是降低成本的通常手段之一。失业者作为竞争中的出局者,实乃

“适者生存法则”之必然,要怪只能怪自己的无能,而与体制的合理与否

、竞争的平等与否、再分配的公正与否,完全无关。



  当局在为“改革代价论”大造舆论的同时,还动用一切政治思想工作

的手段和宣传技巧,向改革代价的最大承担者灌输正统的道德高调:“工

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胸怀,主动为党为国分忧解难

”,其潜台词是:只有把失业下岗当作无私奉献而毫无怨言的职工,才配

拥有“领导阶级”的光荣称号。一方面,官方运用树典型的传统手法进行

灌输,制造或挑选了一些下岗再就业的“成功”典型,开表彰大会,做巡

回报告,最高规格的表彰和报告会当然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另一方面,

又利用现传媒特别是影像传媒,进行寓教于乐的灌输,主流媒体播出的关

于国企改革和下岗职工的电视剧,无一不是“改革代价论”和“为党为国

分忧论”的图解,而且,随着重量级作家和名演员的加盟,其意识形态灌

输的技巧也日臻纯熟,故事和人物越来越生活化平民化。这些电视剧的主

人公,无不具有善良勤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品质,无不体谅国家和

领导的难处,忍受社会的白眼和亲人的不理解,毫无怨言地担负起下岗后

的沉重生活,并通过政府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二次创业,最后,不但自己

过上了自食其力的幸福生活,还要干出一番事业,帮助其他下岗的人再就

业,把为党为国分忧解难落实到成功的再就业实践中。收视率极高的《贫

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最为典型。



  现行体制在从物质上第一次劫掠了弱势群体、使之在生活上朝不保夕

之后,又对他们实施第二次精神洗劫,使之丧失为自己正当权益奋起抗争

的意志,这样的意识形态灌输与精神鸦片,已无异于无赖的狡辩──强迫

人们碰到劫匪不但不要反抗,反而应该体谅劫匪的难处,主动把财物献出

,以显示道德上的高尚,等待劫匪的表彰。



  四、惊人腐败挥霍下的高失业和低保障



  直到今年初,中共当局还在宣称城镇失业率为3%左右,而在两会结

束不久的3月27日,官方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也不得不承认

,中国城市失业率在10%左右,已经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研究就

业和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家冯兰瑞提供的一组数字远远高于10%:“九五

”期间,城镇新增长的劳动力五千四百万人,同期仅能安排三千八百万人

就业,倘有一千六百万人失业;国有企业再产生一千五百万至二千万的失

业大军,共计就有三千多万人失去工作岗位,失业率在15%左右。而且

,农村剩余的近2亿闲置人口,将有大量劳力向城市流动,而被毛泽东时

代的体制优惠惯坏了的城里人,常常为了面子,不愿意干那些又累又脏的

“低贱活”,比如,现在城市里的建筑行业的主要体力劳力,基本被进城

的农民工包揽,这就又对城市人的就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



  同时,旧体制下由国家全包的福利制度的逐渐废除,新的社会保障体

系又没有同步建立,更令工人阶级的处境雪上加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

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残缺令人震惊:三分之一以上的

职工没有参加失业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三分之二以上没有参加基本医疗

保险;而且,社会保障金总量严重不足,即便参加了这些社会保险的大多

数人,也领取不到足额保障金,失业者人均领取的救济金还很低,不足以

维持基本生活,还有40%以上的失业者领不到救济金,医疗费也无法全

部报销或分文不报。在失业补偿严重不足和社会保障极不完善的现存体制

中,城市失业职工必然成为国企改革的最大受害者。



  最近朱熔基表示要加大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咬牙才拿出46

亿,而社科院的调研报告指出,仅养老金一项,资金缺口以每年一百亿的

速度攀升,1998年的缺口一百多亿元,1999年增加到200多亿

元,2000年增加到三百多亿元。加之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

是空白,使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对中共政权的严重挑战。



  造成这种畸形社会分配不公现状的主要原因,不是对国企的市场化改

革本身,更不是公平的自由竞争所致,而是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的政权操控

、惊人腐败和巨大浪费,是没有起码社会公正可言的权力市场化和权贵私

有化所为。这样的两极分化,在道义上没有任何可以辩护的理由。



  首先是现存体制下的非法腐败:一边是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和生活水平

的相对大幅度下降的失业大军,一边是大量的令人震惊的官僚腐败:破产

和负债的企业的法人们却一个个脑满肥肠,“穷庙富方丈”的现象触目皆

是;贪污、受贿、挪用、渎职、挥霍和转移资产,所吞噬的财富已经占到

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中共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证实说:1290

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三分之二帐目不准确,不能真实反应它们的财务状况

和业绩,坏账高达743.2亿元,占其总资产的11%;国家资产损失高

达228.8亿,占其总资产的3.4%,两项相加近一百亿元,而现在国

家财政监管的各类社会保障基金才620亿。记住,这仅仅是官方的数字

,黑箱后面的金钱黑洞谁也看不见。



  五、制度性的合法腐败



  一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相对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和贫

困地区的愈发贫困;另一方面是政权本身的极度挥霍和浪费。首先,日益

庞大党政官僚机构所占用的民间资源越来越多,三十个百姓就要养一个官

;纳税人不仅要养活党政两套系统,养活中共中央各部委和国务院各部委

不算,还要养活工、青、妇甚至各种号称民办的协会(如文联、作协等)

,最莫名其妙的还要养活八个民主党派。仅仅养活这个庞大的官僚集团,

中国的社会资源就已不堪重负。朱熔基下了大决心精简机构,也由于制度

障碍而只能虎头蛇尾。



  其次是不合理的制度所造成的高昂决策成本,特别是独断的高层领导

人个人偏好所造成的决策失误,致使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锦上添花的挥

霍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无效投资,比比皆是。政府不惜用惊人的财政赤字来

大面积投入大工程、提高军费和提高在职公务员工资。朱熔基作为政绩炫

耀的2.5万亿的基础建设投住 有多少属于好大喜功的锦上添花和挥霍浪

费,又有多少属于豆腐渣工程,百姓并不知情,但是我们知道,强行上马

的三峡工程、50年大庆的巨额开支、主席工程的中华世纪坛和正在兴建

的国家大剧院,将挥霍多少民脂民膏!



  连年的军费高增加,今年又增长17.7! 达到一千六百多亿人民币

,加上隐形的军费开支,甚至突破六千亿元;连续四次为公务员加薪,增

幅已经翻番。



  今年两会,从中共高层到两会代表,纷纷表态要拿出切实的办法改善

弱势群体的处境。朱熔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弱势群体”一

词,两会的前10号提案皆与弱势群体有关,《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在

两会上热销,关注农民和城镇弱势群体也成为新闻舆论的一时焦点。但是

,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承诺大都是无力兑现的空头支票,而那些锦上添花

和挥霍浪费则是实实在在的巨额财富。



  朱熔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财政赤字高达3000多亿,香

港《信报》称其为“赤字总理”,他还老大不高兴地坚决否认。但300

0多亿还只是明面上的数字,黑箱后面的赤字是谁也说不准的天文数字。

应该纳入隐形赤字之内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股市泡沫、国有企业亏损及

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等,皆不在政府公布的债务之内。



  朱熔基说,财政赤字只占GDP的3%,而有研究表明,国有银行的

不良贷款可能使政府债务占GDP总额的比重提高到70%,这些坏账造

成的潜在金融风险大都由老百姓储蓄来承担。社会养老基金的债务,国务

院体改办《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精算》课题组进行测算高达1.2万亿浴 世

界银行报告的测算是1.9万亿元(1994年),相当于当年GDP的5

0%;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保所测算的债务大约为3.4万亿元(19

97年现值! 相当于当年GDP的58!美国学者林双林测算在30

512亿元至45768亿元之间。



  这一切,不仅是在侵吞和挥霍当下的社会资源,更是实实在在地提前

挥霍民众、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现在的改革对弱势群体来说,只意味着让那些仅占总人口不到5%的

权贵阶层、私营业主、高级白领和知识精英们先富起来,并脑满肠肥、挥

金如土,而弱势群体则是铁饭碗、社会地位和福利保障的全部丧失。综合

多家民意调查机构对市民的入户问卷调查的结果,40项热点中,民众关

注度排在第一的社会问题,是如何惩治腐败,关注度高达85.4! 而对

排在第二位的发展经济的关注度仅为56.7%,两者差距近30个百分点

。这种对反腐败的高度关注,说明了民众对社会公正的渴望和对现存秩序

的强烈不满。那些自认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人,原以为一辈子

都可以作为“领导阶级”捧着铁饭碗的人们,却被党和国家一下子抛入没

人管的绝望境地──社会没地位、家中没温饱,必然导致生活上和心理上

的双重失衡,怎么能不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怎么能不引发弱势群体的示

威请愿活动?



  于是,上访、请愿、游行等抗议活动在全国城镇愈演愈烈,仅200

0年10月下旬以来至11月中旬,大陆155个地区,共发生了815

0多宗游行、示威、请愿事件。从1998年开始,平均每年发生具有一

定规模的劳工抗议事件十万起以上。而且,由于各级政府机构的合并、精

简(1999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分流四百多万人),使这种抗议活

动已经超出了工人和农民的阶层,扩大到被精简下来的党政干部群体。在

被迫下岗或失业的困境中,在拖欠甚至想赖掉退休金、养老金和医疗保障

金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昔日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居然成了同一战壕的

战友,彼此之间第一次有了心心相印的平等感觉。据报道,有21个省(

区)、直辖市属下的党政机关部门,发生了530多宗集体罢工、请愿、

赴京上访事件。众多党政机关干部走上街头在中共执政后实属首次。



  下岗的党政干部加入自发抗议行列的现象,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在

自利意识觉醒的时代,利益是人的行为的第一驱动力,任何党纪党风的教

育和约束、什么“以德治国”方针、御用德育教授们提倡的“奉献美德”

,皆无法与利益驱动相比,纵然说得天花乱坠,只要个人利益受到不公正

的损害,一切说教皆不起作用。因为“以德治国”的前提是利益分配的公

正,在一个没有起码公正的社会中,制度性的缺德状态决不会有根本改变

,不根治制度性的分配不公,任何“德”都治不了“国”。



转自<海纳百川丛书之一:我为什么不能保持沉默?>


http://iugo.org/wenhua/hj_entrance.htm >海川书店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3.60835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