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2002年中文论坛十大经典网文点评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2002年中文论坛十大经典网文点评
zhuan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ZT:2002年中文论坛十大经典网文点评
(490 reads)
时间:
2002-12-09 周一, 上午7:40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标题:2002年中文论坛十大经典网文点评 作者:
【大月亮 】 发帖时间:2002-12-08 18:17:41
我在今年早些时候撰写的短文《思想的民间性》里,曾以哥伦布见到新大陆似的、
充溢乐观主义的情感态度,对网络学术作了不少的赞誉和褒扬,同时也在末尾委婉
地表达了对形形色色论坛上的流水帐式的“作业”的批评意见。转眼之间时至岁末,
回顾近一年网络思想文化风暴的席卷、变迁,真要发出“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
化快”的吁叹了。从知名研究员到稚嫩大学生,从羁留海外游子到普通机关职员,
身份不同观点各异,合力贡献了凭一己之力谁也无法完全浏览尽的数不清的网文,尽
管质量良莠不齐。本著对自己一年上网经历的回溯和总结,我囿于狭隘的阅读范围、
站在纯个人立场上、以重新翻检的时间为序,提出断续贴于不同论坛具有代表性的
十大经典网文。
1.《维新与革命:政治选择的痛苦与代价》(范福潮) 来自关天茶舍、读书网、
闲闲书话的朴素王怡萧峰等同人发起的从2001年九月十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纪念辛
亥革命征文后,作者年初写的总结性的文集编后记。这次征文共有28位作者发表文
章35篇,另有数位海外学人投寄的文章若干,在网络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
某种程度上说,是去年年末中文思想学术论坛最重要的事件。它的实质和意义如文
中所言,参与者虽“并非个个都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许多人只是史学的爱好者,
但可贵的是,他们都在认真的关注、思考这段历史。比起体制内史学家在当时的报
刊上成群结队地发表的纪念文章,新意盎然”。文章本身在勾勒历史发展进程的同
时,还提出了一己对部分史实的看法,值得细细品味。这次活动,亦为后来多位学
人网友持续近一年的宪政理论探究(刘军宁等四人组出击议报达巅峰),奠定了舆
论基础。
2.读《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萧瀚) 很抱歉,为避瓜田梨下的嫌疑,
删去了原文醒目的主标题。我虽然与作者通过两三次信,间或在《开放时代》上读到
其几篇新作,但因为未能交心细述,还很难称得上朋友。可是,据我的粗略观察,萧
瀚是漂游在网络上屈指可数的值得佩服的学者。他是一个把网站上的文字,看得非
常非常重要并且以极为认真的态度去做的人。综合起来讲,他的每一篇文章的规范
性和学理性,几乎无人能及。当整个2002年人们热衷于谈论宪政的成因、域限及中
国需不需要宪政的时候,他在年初的散篇文章中,已经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谈到宪
政的超验性维度了(关于信仰述义可参阅坏郭靖做的访谈),体现了独立的学术立
场和后积薄发的超前意识。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一系列论文、随笔、杂谈,不仅具
有即便同行的专家教授都缺乏的独创性,而且问题意识强烈浓郁,显示了极强的现
实针对性。
3.《贱民式的智慧与忌讳》(飘如游云) 根据我的了解、猜测,作者是一位即将
毕业的文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前一段时间(11月份),当广大网友还在茶舍潮水
般地讨论他的对于“小资”现象的尖锐批评的新作时,我碰巧阅读到他的这篇旧短
文。因为我个人年初才上文化网站,那时对“赵薇事件”的讨论余音缭绕,进而引
发对“爱国贼”的批判,印象深刻。这篇文字,无论从写作技巧的圆润与内含意蕴
的深刻度,感觉都远远超过关于“小资”篇什。还是听听作者的精彩绝伦的论断吧:
“一个男人堕落到以粪象征武器,以弱女子象征强敌的地步,一句话,以卑贱的懦
弱象征勇敢的时候,他就是不折不扣的贱民”。也许持相左观点的人,会很不以为
然;但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激烈的情绪之外、震人心魄的理性的力量。
4.《恐怖对人性的摧残》(刘晓波) 当激进的个人主义时代已成回首往事,殊异
甚至炼狱般的境遇和经历,使作者有机会对古典、现代自由主义理念有著更加深入
的思考与体认。对传统全盘的摧枯拉朽式的反叛激情,尽管未曾泯灭,但多些时候
渐渐地为宽容、谦卑的知识理性和高尚、理想化的道德情怀所包涵。言辞激越伴随
著主观主义的时事评论,加之大多刊发海外报章论坛,在大众那里影响力减弱,承续
下来的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批判性的深刻反思,依然有口皆碑。新启蒙时
期,曾经轰动一时的话语英雄,人们有理由对其在学术上,抱有更大的希冀和期待。
是像历史上自成一家的愤世李贽,还是复制平庸过渡性的李敖柏杨,倒是个尴尬的
问题。也许,作者能从近期钻研的希□政治哲学中,找到延伸思想的智慧吧,我们
只能拭目以待。
5.《破铜烂铁如是说──读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张远山) 八十年代的
刘小枫以《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名世,但九十年代才是其影响力的疯长时
期,引进本土匮乏的超越性的基督神学,及近期致力于斯特劳斯政治学研究都在学
界风靡一时。刘小枫在哲学领域中倾向于现象学方法,稍微对其以前著作和大幅度改
写后的著作加以对照,就显而易见。只是已有网友尖锐地指出“素养不够深,缺乏
面对实事本身的经历,很容易跟别人跑”(见公民科学论坛)。不过,刘小枫独有
的学习经历、个人魅力,使其在思想界依然傲视群雄。《尼采的微言大义》一文首
次在北大讲演之夜,据介绍说“鬼气森森”。我手头拥有张远山的一本研究先秦寓
言的小书,写得颇为精妙;他自己寄予厚望的泛文体之作《通天塔》没有读过。刘
小枫的学术讲座带有鲜明的“阐释焦虑”,内里对对象的分析即便有臆断之处也很
正常。本文以极锐利的话语,尖刻地批评甚或揶揄刘,应当还属学术争鸣范围。不
过因刘一些准弟子的参与加之沙龙上诸多网民的恋战,一时间不可收拾及至发展到
无聊的骂街。这一事件同汪晖两篇思想史论文的争鸣一起,成为今年世纪沙龙可堪
追忆的热点。
6.《那夜,我看到一束强光──自由作家王心丽访谈》(孤云) 认识孤云还是在
他担任关天茶舍斑竹期间,对震惊全球的九一一事件,我们也许存在著不小的间距
甚至有过一些争议,但我还是要说他是一个热忱、称职、聊得来的斑竹。他对大陆
中文网络的熟悉,给人留下深深的记忆。我曾经专门翻阅在人民书城建立的个人文
集,以便了解他本人、去年以及更早时候网络史料。说到写作虽涉足领域广泛,他在
网人中最有感染力的却一定是那些班驳迷离的访谈,本文便是其中极为精致的一篇。
孤云曾说,有的传统媒介对其喜欢将稿件首发网络有意见,但他自己宁愿冒著不用
的危险,也坚持且乐于这样做。体现了对网络论坛的诚挚感情。只是,世事难料,
近期的孤云行踪诡秘有淡出论坛的迹象。他只是偶尔贴几篇读书记录和游览福建故
居的“应时”之作,每次碰到都或多或少勾起我们的深深怀念。让人感兴趣的是,
从现代化的网络转到古旧的历史陈迹,孤云的精神世界有著怎样的微妙变化呢?面
对岁月洗刷下的物是人非的颓败场景,他生发的是陈子昂的况味之思还是余秋雨的
矫情之别呢?有机会的话,我得问问作者本人。
7.《被带入儒学传统中的鲁迅》(陈永苗) 作者是学法律出身的,行当为律师,
但广阔的视野和思辩的方式,令众多相同专业的人望尘莫及;更何况又那么的年轻,
足以见出其让人惊□的才华。他从中西人生观念的比较中,将现代社会都独一无二的
鲁迅由前人指引的庄子身边进一步播散开来,“带回整个传统之中”。以极为肯定
的、不乏浪漫主义的口吻将鲁迅视为:“扎根于中国古代原始世界的起源之中的,横
跨万年时空的古树新枝”。甚至于“如果将鲁迅放入轴心期图景之中,则同时意味
著与轴心期以降的关系可以从此处生长起来,现代与传统在中西的对峙之中重新织
成一片,延绵不绝”。最终,在富于诗性的文字流中,鲁迅被顺其自然置换成“现
代中国的孔夫子”。在我的眼里,美丽的想象与强劲的理智并轨,成为文章醒目的
运行甬道;当然,这条甬道曲径通幽,也不一定就长不出繁茂鲜艳、瑰丽动人的思
想花朵。
8.《政治的条件》(任不寐) 这是一篇政治学论文,应该说它线索明确、论据翔
实并有足够的力度。作者从政治及政治学的历史梳理中,意在究明中国社会别样的
政治语境和政治本质。文章认为,中国政治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反政治的和不合法性,
中国政治隐秘的结构性征是“灾民政治”。这些推论对于第一次的阅读者可能过于
含混甚至茫然,但之前领略过其2000年的《灾变论》一书的人,对此设定丝毫不会
感到陌生。作者试图以政治地理学和生存艺术学来阐明一个“前现代”(?)社会
遮蔽著的晦暗性与军事性,还有积重难返的暴虐的实用主义惯性逻辑,进而最终将
价值取向指往神学自由主义的华丽的天空;因为“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信仰问题,或
者说,政治合法性是一种信仰”、“合法性的最后证明是神学的证明”。我敢肯定,
这种经验主义的思路和历史主义的视角是新颖独到的。但既然政治分析模式可以著
力于各著名民族的个案说明,以某一标准度量的“反、伪”修饰语辞,是否包含先
验预设的成分呢。
9.《韩国的民主之路》(槟郎) 作者身在韩国工作,不忘参与国内的网络文化的
“艺术性”演出,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大量的原创稿件,令人感怀。我的记忆
中,这篇文字最初贴过像茶舍、天问等一些论坛,自编的《槟榔文学院报》也刊发
过,之后还有韩国史及中韩关系文字。文章详细缕述了韩国从1948年建国到1987年
第六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和至今日有效实施长达40年的摸索、奋斗,终于确立比较充
分的民主宪政体制的过程,提出了以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东方国家皆可资借鉴的样板
材料。槟榔治文学出身,上网后致力于时评、思想杂谈的写作,成果甚丰。数月前
为五一劳动节创作的诗歌曾引起诸多的波折;参加王怡杜导斌之争的“非此即彼”
论的即兴辩护帖,也颇为不幸,几家论坛都难以完整贴出。最近好像准备做左翼文
学(文化)的课题,关于鲁迅的文章有好几篇。无论是学术立场还是“写作策略”,
将新左(自诩亲鲁派)的头衔套到他身上丝毫不为过,只是比李寒秋李宪源们更宽
容、更有耐心。从纯文学研究到铿锵版砖再到文学随笔,槟榔博士的心中,一定有
自己的上网心得、体会。
10.《上海文学批评家导游地图》(夜谭) 此乃一篇趣味盎然又不乏学术理性的
妙文,只是转帖时机及其他微小的因素使之倏然夭折。世纪沙龙曾展开过热烈而持
久的讨论,文化先锋网亦以头条新闻冠于首页中央,并堂而皇之地宣称上海批评界
正式进入众声喧哗的“战国时代”,可叹留存了不难计量的短暂时光。即便是后来
网友小泥童对跟帖的编排帖,毕巧林王大麻子泪眼看人等的认真争讼,也产生让旁
观者感慨少有的“经典讨论”的连环效应。在中国这样一个伟大与无耻、担当与逍
遥相渗融的特殊的国度,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永远都无法纯粹,永远能在不经间轻
易地超逾纯艺术的“审美”的疆界,抵达日常生活的形上学和变幻莫测的政治修辞。
不信,你可以浏览中国社科版的、以思想为旗帜的《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
有多少文字出自文学研究家、文学批评家之手;你还可以回味一下世纪末和新世纪
初,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阵营里,又有多少文学界知名人士的身影在晃动。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虽然看起来除最后1篇外都略雅了一点,还是希望有能者将它们都找将来转贴一下
--
魏碑
- (0 Byte) 2002-12-09 周一, 上午7:56
(65 reads)
在着呢。
--
wm
- (244 Byte) 2002-12-11 周三, 上午2:04
(72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081754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