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炉边闲话(十) |
 |
燕南人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4/17 文章: 897
经验值: 0
|
|
|
作者:燕南人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905年,也就是一百年前,中国男人头上一根辩子,中国女人脚下三寸金莲。光绪帝被囚困在中南海,老佛爷还垂帘在万寿山。
2005年,也就是今天,中国男人西服领带,真帅!中国女人裤衩背心,凉快!温总理撂下筷子就到老海川,胡主席端着饭碗和芦笛论战。六千万网民敲键盘,沧海桑田!拾大粪的也带手机,信息战!
世界的发展实在太快,一天等于二十年!去年才买的电脑,今年就得换,太慢!前两天和国内的师兄弟们聊起来,真是感慨万千!我们学徒那时候,八点钟上班,六点就到车间。练基本功:手锤、挫刀、扁铲。过去刮一台620车床面,四、五个钳工,十五天。现在用龙门磨,多长时间?就是一棵烟!过去齿论坏了,修!挫!还得做样板。现在一个齿轮坏了,整个齿轮箱拆下来,扔!换!什么技术,什么手艺,都过时啦!现在就凭年轻力壮,手急眼快!不退休,不下岗也不行了,咱们这个年龄的人跟不上这个时代!
工业革命,工艺革命,生产革命,生活也革命!吃喝拉撒睡,日新月异!衣食住行玩,也是高科技!真不知淘汰了多少传统的老工匠,老手艺。远的咱不提,就说锔碗锔锅,我小时候村里每天要来五六个,大街上不断传来吆喝之声,“锔锅约——锔——碗——来”!生意还不错。现在厨房都是高压锅,不锈钢、朔料盆,美观大方,轻巧耐用。旧了就扔,坏了就买!
过去农村使唤的炊具太落后,和面、拌馅、洗洗涮涮都是瓦盆!铁锅裂了,买新的一二十块,锔锅的给您锔上,五六块!水缸裂了,买新的十几块,锔锅的给您锔上,三两块!盆裂了,买新得一两块,锔锅的给您锔上,三五毛!碗裂了,买新的一毛,锔锅的给您锔上,三两分!别看这几分钱,两鸡蛋!中国有句俗话;砸锅买铁我也认啦!过去的庄稼人有什么,一口铁锅就是半个家当!一口水缸就顶现在的一台汽车!
还有攒筲匠也断了代,其实他们和木匠是同行,攒筲是吃“圆线饭”的,木匠是吃“长线饭”的,供奉的都是一个老祖宗,鲁班!筲,就是木板拼成的水桶,一指多厚,三指多宽,两尺多高,用三个铁圈箍起来,底也是木板的,越用水泡越不漏也越沉!一副空水筲就有二三十斤,再加上两桶水一百多斤。水井都在村边上,来回就是二三里地。
挑水讲究的是可以换肩膀,但不能落地,一口气!尤其那些没定亲、没结婚的小伙子们有的是力气,挑担水也要玩票。笔直的好身板,走起来踩鼓点,扁担水筲颤悠悠,滴水不漏!老人们从挑水就能看出这小伙子是不是精神,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为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好伙计!
为什么农村人都盼着生个小子,没男人不行!小脚女人挑水?单说从井里拔这两桶水上来她就没这个劲,一不留神“咚”就下井了!现在好了,农村大都用上了自来水,即使偏远地区挑水也换上了白铁桶,朔料罐,轻巧的多了,省劲!攒筲、木筲已经成为历史,早已远离我们而去。
吃“圆线饭”还一门手艺也没了,那就是张罗匠。一副挑子前是工具柜子,后头是大大小小的罗圈,进村以后,边走边吆喝;“张——罗——约”!连修再卖,还捎带着修笼屉。过去农村没有电磨、机磨的时候,磨面、压渗子离不了碾子和磨,家家户户都要有两三张粗、细不等的罗。筛白面用绢罗,筛棒子面用马尾罗,筛渗子用铜罗。
我们那片农村还有这么一个风俗,本家(五服之内)当年要是娶两位新媳妇,都是生人,怕打架,怎么办?两位新媳妇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要用罗罩一下,两人透着罗眼先打个招呼,这就和睦啦!罗不仅仅筛面还是安定团结的工具,下回民运们再开会,我带张罗去,每人罩他们一下,那绝对打不起来了。偏方,神气!
还有一门手艺人,由男变成了女,剃头匠!过去干这行的全是大老爷们,现在都是大闺女小媳妇,不能超过三十岁,没有老太太理发的,全国您都找不到一位。理发带按摸、带洗澡、带泡脚、上下打理、两头通气、全活!
我小时候没这么乱,女人!从小姑娘到大闺女,头型就两种,一是梳辩子,二是剪短发。从小媳妇到老太太,头型也是两种,一是留短发,二是后头梳个鬏。女人们头发长了,都是姐妹、妯娌、母女之间互相拿剪子铰铰就完啦,没有花这种冤枉钱的。这里还有两个规定:一是闺女前额必须要有留海,媳妇不行!二是闺女们不准抹头油,结婚以后可以抹点桂花油,那还得看您婆家有钱没钱。那象现在吹、烫、染、蜡,发型万千,天花乱坠。描眉画眼,香气四溢,招旁人惦记!丑妻近地家中宝,还是朴素一点好!
男人们的头型就更简单了,一个字,剃!赶集的时候也许能碰上几个留分头的,见这类人您得赶快让路,多加注意。不是识文断字的教书先生就是当地的光棍泼皮,惹不起!
我们农村的孩子,从小就是光头,剃的时候没有不哭的,刀也太钝!跟扒皮一样。别看剃不下头发来,只要一动“噌”就一个口子,“噌”又一个口子!一个个都血赤呼啦的。现在想起来才知道,那年头咱们国家钢材的质量不行,再磨也不快。小的时候我们后脑勺正中间都要留个小辩,这是满清时代的传统,男人从小就要有辩子。
那时候农村没什么好玩的,只要锔锅的,张罗的,兴称的,磨刀的。攒筲的,冲磨的,敲猪的一进村,我们就跟着转,蹲着看。晌午,匠人们掏出两凉饼子保不准就在谁家锅热一热,活多了也就保不准就住在谁家里。方便您就把钱撂下,手头紧咱们就下回再说。那精湛的手艺,那淳朴的乡情,想起来就好象是昨天。
海外象我这样,一天三顿窝头,光屁户长大的,穿过抿裆裤,穿过长袍,留过小辩的人,大概没有几位。现在我也只能回忆回忆过去,听说那是农业社会。
作者:燕南人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