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甜蜜的生活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甜蜜的生活
雷震子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04
经验值: 0
标题:
甜蜜的生活
(509 reads)
时间:
2005-1-10 周一, 上午2:51
作者:
雷震子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甜蜜的生活
上世纪60年代,生活并不是只对费利尼(已故意大利著名导演、剧作家和演员,其传世之作《甜蜜的生活》和《八个半》等先后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最佳服装奖,1993年获终身电影成就奖)一人微笑,自30年代两夺世界杯后,意大利足球再度崛起挑战世界各路劲旅并战而胜之,那个十年彻底改变了意大利足球……
和大多数意大利人不同,大导演费利尼身上没有半个足球细胞。他在1960年拍摄了不朽的名篇《甜蜜的生活》,其作品主题通常是演员、社会、舞女和记者。《甜蜜的生活》成了意大利文化的套话,亚平宁自我鼓吹的标语。当时意大利适逢战后经济起飞,经济高速增长为意大利足球的涅磐铺平了道路。费利尼的影片本意是要嘲讽意大利上流社会颓废空虚的生活方式,可国外的观众却被影片中那些离奇的情节和罪孽感所迷住,美国影评界巨子,《芝加哥太阳时报》专栏作家罗杰·厄伯特如此描绘费利尼:“《甜蜜的生活》代表了我梦想的一切:原罪,异国风情的欧洲魔力,令人精疲力竭的爱情生活。”
意在鞭挞腐朽和没落,费利尼的影片捕捉了60年代意大利国内生机勃勃的一面,在1951年和1958年期间,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6%的幅度增长,1960年,夏季奥运会在罗马举行,则是最能显示这个古老国度焕发青春的方式。号称由“业余选手”组成的意大利国奥队由特拉帕托尼和里维拉压阵,志在金牌中,不幸在半决赛输给了一枚硬币(那时尚未有点球决胜一说)。尽管奥运会和费利尼电影为罗马这座“不朽的名城”做足了宣传,但意大利经济奇迹的中心非米兰莫属。奥运会落幕不久,从1963年到1965年米兰垄断了冠军杯。
如果欧洲足球50年代属于匈牙利,70年代属于荷兰,60年代无疑属于意大利。意甲球队这10年拿了4座冠军杯、两座优胜者杯和一座博览会杯(联盟杯的前身),此外,意大利国家队1968年以东道主身份夺得欧洲杯,30年后再次扬威国际赛事。两年后,意大利又在墨西哥闯进世界杯决赛,坚守至第65分钟才被巴西击溃。即便如此,囿于打法和风格,意大利足球在60年代并未树立自己的权威。70年代,阿贾克斯与荷兰勇于冒险和创新,给世界带来“全能足球”,意大利给我们留下的只有“链式防守”。“链式足球”的灰暗格调和不惜代价,但求一胜的功利,让世人忽略一个事实:里维拉、里瓦和桑德罗·马佐拉等许多意大利球员天才横溢,但从未得到人们给予荷兰群英的认同和赞美。
如今的足坛已经习惯了意大利球队称霸和一丝不苟,人们忘了在50年代意大利足球每逢大考总是不及格。冠军杯发轫于50年代中期,意大利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两次决赛的输家,佛罗伦萨在1957年0比2,AC米兰在1958年2比3输给皇家马德里,而尤文图斯从未越过第一轮,分别在58-59和60-61赛季栽倒在奥地利和保加利亚两国的冠军脚下。AC米兰甚至在59-60赛季次轮以总比分1比7被巴塞罗那淘汰。
英国资深体育记者格伦威尔的回忆录《50年足球纪事》中有一段轶事,说明当时欧洲北方诸强是如何轻视意大利足球的。1962年,拉姆西尚未执教英格兰,他率刚获得甲级联赛冠军的伊普斯维奇出征冠军杯,次轮首回合做客圣西罗挑战AC米兰,米兰的英格兰籍中锋希钦斯赛前走进客队更衣室,向拉姆西打招呼,谁知拉姆西傲慢地回答:“哦,你就在这堆人里混饭吃啊?”希钦斯气得七窍生烟,他在看台上向身边的格伦威尔大骂拉姆西无礼:“蠢货,蠢货,说我‘在这堆人混饭吃’!”米兰以3比0好好教训了拉姆西一顿,拉姆西虽然在次回合主场2比1找回了面子,但他唯一的安慰是米兰跨过伊普斯维奇,最后夺得了冠军杯。
意大利足球战前盛极一时,连获两届世界杯,可战后十几年一直没能重振当年的雄风,原因之一是1948年的苏佩加空难毁了一批精英。都灵在战后蝉联4届意甲冠军,是意国足球史上最强的球队,被称为“伟大的都灵”,该队搭乘的飞机在苏佩加山坠毁,全队罹难,其中就有桑德罗·马佐拉的父亲瓦伦蒂诺。都灵从此一蹶不振,仅在75-76赛季拿过一次意甲冠军,3次意大利杯(67-68,70-71和92-93)。都灵是意大利国家队栋梁(当然“蓝队”的其它器官也大多由都灵提供),栋梁既失,意大利在50和54年两届世界杯小组未能出线,58年甚至未能进军决赛周。
60年代,英国掀起了流行音乐的革命,在意大利,则是足球发生了革命,从战术、成绩、薪水,新星的培养,甚至球迷的行为都发生了巨变。电视的威力将球星的名气成倍放大,让他们变成了全国人民的偶像。巨星级的球员名气和影星不相伯仲,多少年以后,意大利人还是难以忘怀他们当年的英姿。在《米兰体育报》的记者里卡利的眼里,现在的球星和里维拉、里瓦、法切蒂、博宁塞尼亚等人根本没得比:“里维拉他们是影星,现在的不过是系列肥皂剧的小角色罢了。”
1961年,《甜蜜的生活》在英国首映,英国人也知道意大利人的日子过得很滋润,许多英国球员抵制不了“里拉的诱惑”,纷纷被意大利球队以高额的转会费挖走,丹尼斯·劳、乔伊·贝克、吉米·格利菲斯和希钦斯等人分别加盟都灵和两家米兰。但在60年代意甲两笔划时代的交易面前,英国人的到来相形见绌——国际米兰请来了阿根廷人埃雷拉,AC米兰签下了年仅17岁的“金童”,江尼·里维拉。
谁在60年代初过上了“甜蜜的生活”?答案是埃雷拉。国际米兰主席,意大利石油大王安杰罗·莫拉蒂希望他带来奇迹。埃雷拉在西班牙的时候,为巴塞罗那赢得了两次联赛锦标和两座博览会杯,他捧杯的能力和为自己加薪,吹涨转会费的本事一样令人叫绝。他的控制欲望极强,事无巨细都要经手,带队方式让某些人觉得他像个控制狂,谁不服就打入冷宫。
埃雷拉1961年执教国际米兰,随着奖杯越来越多,薪水也水涨船高,成为足坛第一位年薪达到5万英镑的人。他像带兵一样训练球员,希钦斯在他手下熬了一年,日后他形容这段日子“和当兵没什么两样。”埃雷拉的太太也承认夫君时常“折磨”队员。国际米兰的球员也不是木偶,桑德罗·马佐拉和队友马里奥·科尔索为了谁更该踢左中场,争得面红耳赤,后者忍无可忍,拿起粉笔在训练营的黑板写道:“马佐拉,少废话,多踢球!”埃雷拉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军曹,如果哪场比赛输了,他会让队员们在大巴上唱着歌回家。何止不是军曹,埃雷拉会享受得很,正像费利尼的电影所描述的那样,埃雷拉移居意大利后,巴塞罗那的酒吧和夜总会生意一落千丈,老板们纷纷哭丧着脸,抱怨再难有埃雷拉这样的豪客。埃雷拉到米兰不久就第三次结婚,太太是一位当地的记者!
埃雷拉将“链式足球”发挥到极致,但他并非始作俑者,甚至不是意甲第一位采用“链式”体系的主教练。内罗·洛科率领AC米兰在1963年和1969年两度登上冠军杯宝座,早在50年代执教帕多瓦时就使用这个体系。即使在意大利,“链式足球”也带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绝大部分人深信这种打法适合意大利人的气质。安东尼奥·帕帕和圭多·帕尼科在合著的《意大利足球社会史》中,将这种战术体系称之为“意大利人踢的足球”。可他们忘了,在50年代,“伟大的都灵”和其同城死敌尤文图斯打法优雅流畅,两队的球风和任何巴西球队毫无二致。
在里卡利看来,“链式足球”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意大利人的气质契合得天衣无缝,而且这个打法证明意大利人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我们在30年代拿了两次世界杯,我们不知道这一巨大的成就之中,足球的比例占得多,还是墨索里尼的本事大。我们当时并没有与世界最佳抗衡的自信。”缺乏自信是50年代意大利足坛的致命弱点,从外援(尤以瑞典、巴西和阿根廷人居多)充斥意甲各队便可见一斑。如此看来,“链式足球”在亚平宁大行其道就很合乎逻辑了。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自信,那还有什么战术体系,能比“链式足球”更能帮助他们在比赛中坚壁清野、减少失利的偶然性和与对手死缠烂打下去?于是乎,意大利球员便像“忍者”一样,向对手展开无情的追逐,连续三年拿下冠军杯。
这一成功的模式很快遍及意大利,“链式足球”成了意大利足球的代名词。可埃雷拉认为他的战术体系被曲解了,多年以后,他向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西蒙·库伯(《FootballAgainstTheEnemy》的作者)阐述:“我要求中卫盯人,边卫助攻,那些模仿我的人都搞错了,他们不让边卫压上,把这个体系变成了纯粹防守的打法。”埃雷拉说得没错,有人受他的战术思想启发,将“链式足球”中边卫助攻的打法发扬光大,“以其治人支道,还治其人之身”,从他手中抢走了冠军杯。此人就是凯尔特人主教练乔克·斯坦,弗格森的恩师。
要想发挥“链式足球”的精髓,必须具备4个要素:一个极善助攻的边卫,一个阅读比赛能力极强的清道夫,一个精于组织策划的中场,和一个临门一针见血的中锋。埃雷拉很幸运,四个全有。首先是左后卫法切蒂,他的从后插上屡屡在对方禁区造成险情。法切蒂并不是左边卫出身,原来的位置是中锋,对改打左后卫很不情愿,埃雷拉就让他在一场比赛中专打前锋,赛后向“伟大的队长”解释他的助攻要比在锋线上等球威胁大得多。阿曼多·皮奇在其巅峰时期是位一流的清道夫,而西班牙人苏亚雷斯的精确长传则为锋线上的马佐拉源源不断地送上弹药。埃雷拉将苏亚雷斯带到国际米兰有两个原因,他告诉马尔科姆·艾利森(曼城70年代主教练):“第一,他是欧洲最具创意的内锋,其次,他以身作则,训练完了还另开小灶。”
埃雷拉人称“魔术师”,魔法之一是赛前在更衣室内让队员摸着球高喊:“我们要拿冠军杯,我们要拿冠军杯!”可以想象,当AC米兰在洛科麾下赢得63年的冠军杯,该让埃雷拉多不愉快。里维拉两次给阿尔塔菲尼传出好球,米兰以2比1击败本菲卡,这支米兰拥有两位未来的意大利主帅——切萨雷·马尔蒂尼和特拉帕托尼,但他们赢得很艰苦,两位未来的大帅被尤西比奥折腾得够呛。冠军杯对于AC米兰来得早了些。该队之前打算从切尔西买下格利菲斯赌上一把,但这位英格兰前锋还没有飞往米兰就开始打退堂鼓,他因为抽烟酗酒和洛科吵了一架,说后者“管得太严,缺乏幽默感,脾气坏得像一头暴躁的公牛。”而洛科则抱怨英格兰人“毁了我的赛季。”赶走了英格兰人眼里的天才格利菲斯,AC米兰还是在62年拿了意甲冠军,此年再夺得冠军杯。
格利菲斯不喜欢洛科,但意大利球员都很尊敬他,里维拉的脾气也很坏,在其光辉灿烂的职业生涯中没少和别人打架,连他也劝格利菲斯:“吉米,你为啥要和他对着干?明摆着听他的话日子要好过得多。”甚至费尼利也对洛克充满敬意。1973年,这位大导演非常想让洛科在他的名片《我爱小镇》(Amarcord)中担任重要角色,在AC米兰和博洛尼亚赛后大献殷勤,和洛科又吃又喝,可洛科最后还是婉拒了费氏的美意,称AC米兰的足球也是一件艺术品,和一部好电影没什么两样。费利尼非常失望,在他的脑海里,洛科最适合那个角色:“粗鲁、敏感、浪漫,坚韧且招人喜爱”。描述得很准确,前提是你最好按他的要求做。他的脾性其实和格利菲斯的故事大相径庭,洛科带队很有一套,阿尔塔菲尼因和巴西国家队的人格格不入,在58年的世界杯决赛周大部分时间坐板凳,但洛科却能将他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鉴于“链式足球”在意大利盛行,人们会以为一个月里的比赛尽是0比0的沉闷战果,恰恰相反,意甲各队拼得很激烈,各队的比分咬得很紧,许多赛季要打到最后几轮才能见分晓,尤其是63-64赛季,国际米兰和博洛尼亚要以附加赛才分出高低,博洛尼亚的冠军来之不易,那个赛季他们因为药检丑闻被扣了1分,赛季中途又逢俱乐部主席达尔拉拉暴毙,而附加赛前10天,国际米兰刚刚在维也纳击败皇家马德里拿了冠军杯。另一个打破米兰双雄和尤文图斯“三国演义”局面的丑小鸭是来自撒丁岛的卡利亚里,该队几乎是单凭传奇人物里瓦的金左脚,在69-70赛季完成了联赛夺冠的伟业。里瓦的左脚真是太神了,卡利亚里甚至把从国际米兰挖来的博宁塞尼亚又卖了回去,这倒不是卡利亚里如此托大,而是两人风格冲突,按照费利尼的话说,就是“艺术分歧”,但这并不影响两人在国家队的合作。
埃雷拉的生活在64和65两个赛季最“甜蜜”,但自66年开始,味道变酸了,这一年冠军杯半决赛不敌皇家马德里并不丢人,可在67年的决赛中国际米兰爆冷输给凯尔特人,让意大利人受不了了。以国际米兰的实力和“链式足球”,他们本应轻松取胜,连对方也对他们的阵容肃然起敬:“他们是头上戴着光环的人,巨人。”当国际米兰1比0领先,将阵型变成1441,9个人参与防守,冠军谁属似乎已不是问题,但凯尔特人主帅斯坦下令全队抢攻,结果在第63分钟将比分扳平,国际米兰还是一位死守,直到终场前7分钟再失一球,才紧张起来,这一回,连“链式足球”也无力回天了,凯尔特人压过半场,抢得国际米兰毫无招架之功。
凯尔特人赢了,证明“链式足球”、国际米兰,埃雷拉不是战无不胜的。埃雷拉将失败归咎于皮奇没有打好清道夫的位置,“把扫帚卖给度假胜地了。”皮奇回敬他:“顺利的时候都是他埃雷拉的功劳,输了就是队员的责任。”国际米兰的董事们看来是站在了球员的一边,1968年,他们炒掉了埃雷拉。洛科则聪明得多。在66年,他主动离开了AC米兰,以退为进,证明没有他球队就玩不转,1968年他好马回头,率队当季就夺得联赛冠军,并在次年再夺冠军杯。决赛对阿贾克斯,洛科吸取了埃雷拉的教训,一开场就抢攻,第6分钟由皮耶利诺·普拉蒂打开局面,最后以4比1大胜凯旋,普拉蒂还上演了帽子戏法。阿贾克斯完全没有料到意大利人一上来就主动出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半决赛对于洛科也同样“甜蜜”,他以坚固的防守让凯尔特人困于坚城之下,最终以1比0将苏格兰人打发回家。翌年,凯尔特人卷土重来,无奈在决赛又受制于“链式防守”而惜败,只是这一次的城墙不再是意大利制造,费耶诺德取来真经,终成正果。
意大利在66年世界杯铩羽而归,足协一怒之下,禁止外援进入意大利。这道禁令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内涵,至60年代中,原来因低工资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因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放缓,外援要比本土培养的新星更昂贵,风险更大。意大利国家队马上从这项政策受益,1968年的欧洲杯在意大利举行,东道主在半决赛靠掷硬币淘汰了苏联,接着在决赛重赛击败南斯拉夫捧杯。尽管场面难看,但在意大利队长法切蒂眼里,捧起德劳内杯比什么都重要:“30年来意大利在国际赛事中什么冠军也没拿。”
欧洲杯加冕,加上里瓦的金左脚,意大利人对70年的世界杯满怀期望。这份近似期盼救世主的压力让里瓦喘不过气来,换了任何人也承受不了。期望过高有着极强的杀伤力,里瓦在退役后曾短暂患上抑郁症。意大利在墨西哥的开局并不顺利,靠“链式防守”闯入四分之一决赛,3场只进了1个,但自身“清白”,随后意大利打出了状态,先以4比1淘汰了东道主,再以4比3淘汰了西德。两场8个进球,似乎说明意大利人已经从“链式足球”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博宁塞尼亚第7分钟为意大利领先,可晚节不保,最后一分钟被施内灵格拖进加时赛,第95分钟穆勒进球将他们逼上了悬崖。一旦要拼命,意大利人并不比别人差,他们从“链式防守”中走出来,以美妙的控传掌握了主动,如果他们早点给予里瓦更多的支援,就用不着等里维拉的进球来搭救他们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关键的球员,决赛竟然在板凳上坐了84分钟,主教练瓦卡雷基在首发阵容上“骑墙”,整个决赛周让马佐拉和里维拉各踢半场,而里维拉上场换下的不是马佐拉,而是中场引擎博宁塞尼亚,这个失误让巴西人永久地保留了雷米特。意大利人以臭鸡蛋和辱骂迎接世界杯亚军回国,多少说明他们已经厌倦了“链式足球”。
将帅无能累死千军。被巴西人摧毁的意大利队,在个人技术和整体实力上也许是历史上最好,最平衡的一支,里瓦、马佐拉、里维拉、博宁塞尼亚、布尔尼奇和法切蒂等人要比82年的世界冠军强得多,罗西和格拉齐亚尼两人绑在一起也不如里瓦的左脚,卡布里尼怎么比得上法切蒂?而孔蒂又如何是博宁塞尼亚的对手?这个教训是惨痛的,经过长时间的反思,意大利人似乎又回到了前埃雷拉时代,里卡利说:“埃雷拉和洛科给意大利足球带来了革命,而贝阿尔佐特和萨基又让意大利会到了革命之前,我们现在可能处于两者之间吧。”贝阿尔佐特当年是都灵的队长,退役后曾担任该队的助教,辅佐过洛科,对“链式足球”一点不陌生,但他并不迷信“链式足球”。他的都灵队友丹尼斯·劳说:“恩佐是那种正经想好好踢球的人,他并不愿依赖‘链式防守’。”而在洛科抽身走人期间,执教过AC米兰的尼尔斯·列霍姆(瑞典人,该队50年代的三剑客之一)也崇尚进攻,最终以此法在83年为罗马带来了联赛冠军的盾牌。
无论如何,60年代对意大利足球的影响是深远的,90年代的几位名帅:卡佩罗和里皮都在60年代末步入职业足坛,他们自幼就有着和老一代球员不同的心态:意大利曾是足坛的赢家。里瓦、里维拉和法切蒂至今还受到爱戴,地位犹如“甲壳虫”在英国。即使他们在退役后的成就远不如踢球时出色,也丝毫不影响大众对他们伟大球技的怀念,他们向意大利,向自己证明了:我们比谁都不差。至于埃雷拉,他最后终于品出了费利尼电影的真谛:甜蜜的生活并不存在,但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尝试,去证实。
作者:
雷震子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76463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