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读北大《纲要》谈论识论 (一)——对认识的来源所质疑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读北大《纲要》谈论识论 (一)——对认识的来源所质疑
程蕾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读北大《纲要》谈论识论 (一)——对认识的来源所质疑
(647 reads)
时间:
2004-8-11 周三, 上午4:11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读北大《纲要》谈论识论 (一)
—— 物质世界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程蕾
数月前我对北京大学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纲
要》所持的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论点提出了异议。在多元社会中,我认为真理标准是唯一的
说法本身就与《纲要》作者所坚持的唯物观相矛盾。真理标准
、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形成的。人们由于各自经历着
不同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的认识也必不相同,因此,各人所持
的真理标准也必各异。当年在大陆进行的有关“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论实际上不仅是哲学理论的论战,还是一
场政治斗争。我认为哲学与政治有联系,但是不能混为一谈,
哲学是对政治理论以及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理论的抽象
,也为这些理论的系统化提供建构的骨架。但至今仍有不少人
认为政治是哲学服务的主要对象,而他们又把服务理解成奴仆
与主子的关系。于是,他们所谓的哲学便成为随政治起舞,随
心所欲地粉饰政治的工具。要维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这一政治成果,在哲学上也就出现《纲要》那种将实践说
成比物质存在更重要的哲学观。根据《纲要》的论述,把他们
称为唯物主义,还不如称作实践主义更为确切。
《纲要》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时,开宗明义地说:“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上都坚持的基本原则。P229”※在
《纲要》看来为什么反映论是唯一正确的认识论呢,只为它是
《纲要》所信奉的唯一正确的哲学学派,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则。我看不出这种一切从原则出发的思维方式与他们所批评
的唯心主义对世事的判断方式有何区别。
《纲要》在有关认识论的论述中,由于偏执唯物观,也有不少
值得探讨之处。在提到所谓“革命的反映论”时《纲要》提纲
即领地说:『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从感觉和思
想到物”的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路线
,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路线。P229』在《纲要》看来,哲
学上非唯物即唯心。然而,以我所见,列宁所提及的两条路线
都有失于片面。就认识的产生而言,主观与客观两者缺一不可
,虽然我们在某一情境中看似主观因素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在
另一情境下似乎客观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本质上,他们之间
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分主从的辩证关系。
《纲要》说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包括:第一,承认客观物质世界
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反映依赖于被反映者,没有被反映者就没
有反映,被反映者不依赖于反映而存在。第二,承认认识来源
于客观物质世界,但不同于客观物质世界,认识是客观物质世
界的主观影像。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人的认
识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P229』
我们知道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物质第一性,物质不依赖意识而
存在,意识却依赖物质而存在。但上述三条中没有一条能确立
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无可置疑的地位。首先,认识的产生的确
不能没有被反映者,但是认识主体如不具有感知能力与思维能
力能不能产生认识?显然不能。那麽思维能力不也是产生认识
的必要条件及来源之一?在此《纲要》还玩弄了一个小小的偷
换概念的把戏,把反映与反映能力混为一谈。事实上,“被反
映者不依赖于反映而存在”,并不能否定反映者的反映能力也
是反映或称为认识的来源之一。《纲要》所说的被反映者必指
客观物质世界无疑,但在谈认识过程中作为被反映者的对应物
,为何不清晰地相应地提出反映者而只说反映呢,这说明《纲
要》作者对何为反映者,是物质的主体还是作为某种意识形态
的认识实在把握不住,因此只能用“反映”这个概念模糊的词
汇来掩饰其理论上的虚弱之处。由于这一模糊所引起的理论问
题在以后的讨论中还会作进一步的分析。第二,如果认识只来
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那麽为什么会不同于客观物质世界,那不同
由何而来呢?既然认识是不同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又怎能
否定主观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与被反映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呢?
人们同样可说产生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实际上,在此用“
映象”比“反映”更精确)也依赖于产生认识的主观因素。第
三,既然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不该违反辩证法原理将
思维与存在作纯主观的先后,主从的分割。总之,据此三点,
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将人类认识规律禁固于唯物主义有关物质第
一性的藩篱之中。哲学并非如《纲要》作者所想象的那样不是
唯心主义就是唯物主义。辩证观就是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史中的基本哲学精粹。以辩证法来解释人类的认识现象不但理
论上易懂,也能避免自我抵触的现象,更接近事物之间相互依
赖,相互联系的本相。
在《纲要》中“认识”与“反映”经常被用作模糊概念的手段
。有时“认识”被说成是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而有时则被说
成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正是这一模糊提供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生
存的空间。我们要揭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就得消除这
一有意无意间制造的模糊。我们必须明确,在谈论认识论时,
“认识”该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或映象,与知识意
近,而非《纲要》在上述第二项所说的“反映”这样一种既可
被理解为反映产生的结果,又可理解为人类产生认识的过程。
我们在读《纲要》时不难发现他们并未能否定主观在认识形成
过程中的作用。将客观存在夸大成认识的唯一来源,只是出于
维护唯物主义教义的一种主观的、牵强的臆断。为了将人类的
实践活动纳入唯物主义的巢穴,《纲要》不得不生硬地抹煞认
识主体的思维特性与客体相比,在认识产生过程中所具有的同
样的重要性,这就必然地陷自身于下述自相矛盾的境地。
《纲要》在论述实践的重要性时说『人类的思维能力既不是天
生的,也不是上帝赋于的,而是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p234』但《纲要》在论述实践的基本特点时却
说:『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这种“
目的”在人类活动之前就已经被自觉地意识到了,人类正是为
实现某种“目的”而去改造世界的。P237』显然这两段论述是
不能同时成立的。如果前段所说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发
展还能成立的话,说人类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就于理不通
了。试想,要是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无思维能力,那麽没
有思维能力的人又怎么能进行《纲要》所说的“有目的有意识
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呢?更何况,在后段论述中,《纲要
》更强调这“目的”是在人类活动之前就已经被自觉地意识到
了。这种矛盾说词由何而起呢?问题或许出在《纲要》将思维
能力与认识混为一谈了。其实思维能力不同于认识,它是属于
人类这样一种物质存在形态的原始特性之一,是产生认识的必
要条件之一。认识能力是与人的物质形态同存的。思维能力的
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的物质形态的发展过程同步的。就个
人而言,每人的思维能力也因思维器官的性质状态不同而互异
。每个人,由生至死,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
也是与思维器官的形成,成熟,衰亡的过程基本同步。当然,
任何人的思维器官的变化,思维能力的变化与此人的社会实践
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不能因此就说人的思维能力产生于《纲
要》所定义的实践之中。由于这一课题与唯物主义如何看待世
界本源这一问题有关,因此在讨论唯物辩证法哲学的最本源的
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之前很难展开。在此只能指出一些
《纲要》论述中自相矛盾之处。(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请
见拙文《读北大『纲要』,谈物质与精神不是哲学研究的基本
矛盾》一文。)
《纲要》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竟然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主体反映客体的可能性是在实践
中产生的,……P231』显然,这是违背人们的思维常理的。主
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发展是已存在的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这一
运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怎么能理解世界上会存在一
种没有主体,客体的运动形式,而通过这种运动,产生了运动
的主体和客体?《纲要》作为一个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会出现
这种结论实在令人吃惊。《纲要》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
来,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P236』如果人类
这个主体是由实践产生的,那么怎可能在实践中人类能有能动
的作用呢?如果实践客体也是在实践中生成的,那么在人类没
有出现之前,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还不存在时,客观世界不
也不存在了吗?如此,整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岂不将被颠覆?坚
持唯物主义使《纲要》陷入自设陷井之中。只有抛弃唯物主义
的教条,以纯粹的辩证法来探讨人类所遭遇的各类课题才是解
救困境的途径。如上所述,认识能力与作为人类在实践中产生
的映象、认识不是一会事。在《纲要》的这段有关反映论的论
述中,只提到了实践与认识能力,以及实践与认识主体的关系
,而恰恰遗漏了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论说。说明《纲要》将认
识与认识能力,反映与反映能力混为一谈不是出于偶然的疏忽
。说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倒是符合事实的。但是,与上
述同理,即便将人类最原始的认识说成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
于理不通。因为,在人类对客观世界还没形成任何认识之前,
不可能存在有目的的行动,也就不可能产生如《纲要》所定义
的这种实践活动。在此,要么《纲要》对实践下的定义有问题
,要么实践不是产生认识的唯一条件,二者必居其一。在说到
认识主体的人的第三个特征时,《纲要》又重申 ,『 第三,
……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赋于的
,而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从实践中获得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成为人作为认识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前提。没有一定的感
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成为认识的主体。P240』这又是
一段十分矛盾的论述。即然人的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实践中
获得的,人类在第一个实践活动时,连动物都具有的感知能力
还不具备,那么这第一个具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呢?如果将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当作辩证法来搪塞,那真是对
辩证法的肆意歪曲了。
我们不妨以电脑与人脑作一比较,电脑可以代替许多人类的脑
力劳动,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为它输入一个相关的软件
,它才可具备与人类相似的部分思维能力。为何人出生后不需
由谁来输入一个思考软件呢?这就是因为,思考能力是与人类
这样一种物质存在形态伴生的特性。人的思考能力的变化过程
与人们抛光一个镜面相似,在实践中随光洁度的逐渐提高,得
到的影像的清晰度也越益提高,又随着镜面的老化或损伤而反
映能力逐渐消退,直至完全伤失。一种物体是否具有可抛光的
特性是能否被制成镜面的先决条件之一。人的思维能力在实践
中发展也在实践中消亡。人的思维能力是天生的,并不一定意
味着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是说它是与人的物质构成并存的,它
们之间没有先后、主从之分。思维能力是人的固有特性,就像
没有不带电场的电子一样。我想没有一位唯物主义者会因此提
出“难道电场是上帝创造的吗?”这样的可笑的责问的吧!为
了抹煞人的意识在实践中与客观存在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纲要》不惜将主观与主体作机械的割裂,把主体说成是没有思
维能力的纯物体,但我们要问,《纲要》所说的客体与客观又
有何区别呢?要是如《纲要》所说主观含有意识意义的话,那
麽客观是否也因含有意识意义而与客体有别呢?真如此的话,
那麽《纲要》所说的“承认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本身不也包含有意识是认识的来源之一的意思了吗?只要我
们仔细琢磨便可发现《纲要》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理论中实在存
在着不少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如果说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那么这又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标准”的论断相冲突了。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既是生产者又
充当检验员。对于马克思为了证明人类能自我检验自己认识的
正确性而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批驳,我将在讨论不可知论时再
谈。
论及实践,我以为,主体,客体与两者相互的作用过程即实践
三者必定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至于实践的产物,它一旦
出现就表示实践活动已经结束,这产物也就脱离了产生它的实
践活动。它既不同于实践主体,也不同于实践客体。实践活动
的客体应该是产生实践产物的原料,而不是产物本身。作为原
先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由于实践活动的结束也不再存
在。主体、客体本身,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践的产物,在实践
中都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原有特性的实践主体与客体将与其
他物体建立新的运动关系。严格而言,在人类环环相扣的连续
实践活动中,说某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另一些实践的产物
才容易为人们所理解。由此可见,为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重
要性,《纲要》又不恰当地将诸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与某一
特定实践活动本身内在的主体及客体间的互动规律混为一谈了。
《纲要》说『主体反映客体的可能性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这
样的叙述也甚不妥当。实践既是主体有目的的改造客体的活动
。那么如上所述,选择怎样的实践活动取决于主体的目的,如
果某一实践活动的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主体会变换
实践活动的形式或修正预期目的,直至最终目的与结果相符。
主体反映客体的可能性在于主体具有反映客体的能力,即感知
能力与思维能力。《纲要》也曾说过无此能力的物体就不能成
为认识的主体,也就不能从事实践活动。这也正是《纲要》认
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但为何在此又要说主体反映客体的
“可能性”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呢?如果在实践之前,人们认
识客体的“可能性”都不存在那么实践活动还会出现吗?事实
上,主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达到相同的目的,获得相对
一致的产物。所以,主体反映客体的可能性不是在某个实践中
产生,而是基于主体具有某种感知及思维能力,加之客体具有
可被主体的感知能力所感知的特性。如果没有主体,客体的这
些特性,实践活动本身都不可能发生,它怎能成为产生认识的
客观可能性的根源。我们可能一时不能找到达到某一目的的实
践途径,但只要实现这一目的可能性的存在,即产生这种认识
的能力存在,那么具体实现这一目的的实践途径迟早会被发现
。所以,认识的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不可能是实践,而只能是人
的认识能力和具有可认识性的客体的存在,而实践只是实现某
种目的或形成某一认识的过程,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显
然《纲要》作出这个判断时,又将本末倒置了。我还要说,只
有具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完成某一预期的实践。换言之,只有实
践的产物符合预期的目标,确立实践预期目标的理论才被验证
。因此,实践只能是检验真理的过程,而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
标准。
在讨论意识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时,我相信《纲要
》会毫不犹豫地承认物质,存在的第一性。但在讨论认识时,
又将实践这样一个人类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任意地拔
高,无意间抹煞了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地位。从而动摇了唯物
论的根基。
《纲要》说主体与客体都产生于实践中,而实践是主体的有目
的的活动,这样如果说先有主体的意识还是先有实践还可以有
所争论的话,那么,实践先于客体存在倒是无可争议了。那么
客体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就不可能是决定性的了。进而,
客体对主体意识的形成又怎能起第一性的作用呢?看,《纲要
》的论述使唯物主义的基础变得何等虚弱。
《纲要》为了将实践描绘成一种纯物质活动,他说『实践是物
质的活动。……首先在于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实践的主体(
人)、实践的手段或工具、实践的对象(客体事物)等,都是
客观的;其次,实践的结果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236
』这是一段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辩词。在区别人类的实践活动与
动物的活动时,《纲要》将活动是否有“目的”作为主要的识
别标致。但现在又把人的实践描绘成只有物质的主体参于实践
,却与作为实践目的的主体意识毫无关系,参与实践的难道只
是主体的没灵魂的躯壳。实践中,如果主体与客体的作用只像
两只球体作偶发的瞬息碰撞的话,可能意识难以对瞬息即逝的
作用有即刻的反映,以致于使主体的意识无法参于其间尚可勉
强含混过去。但根据规模的大小,不同实践活动就时间,空间
范围而言是可大可小的整个活动过程。作为主体的人的意识竟
然能丝毫不参于其间,因而使这个过程的结果不以人们的意志
为转移,怎能使人信服!如果人在实践中无法改变实践的结果
,我们还要制订,修改计划作甚。人们又是如何能动地改造客
观世界的呢?这种立论实是难以理解。《纲要》也自知难以取
信于人,于是又说,『……可以说,没有人的主观因素,就没
有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实践。但是,由于主观因素只有参与到
实践活动之中,同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才
能发挥作用,因此,实践并不因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而失去
其客观实在性。正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把它同人的精神
活动区别开来。P236』试图以此作一强辩。但按同样的逻辑,
不也能说物质只有参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在实践主体的预期
目的,即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因而实践并不
因物质的参与其中而失去其主观性,因而与物质活动区别开来
?其实,既然《纲要》自知『可以说,没有人的主观因素,就
没有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实践。』只要不固执唯物主义的教条
,用辩证法来解释在实践中客体与主体,意识与存在不可缺一
的相互联系的客观事实,又何需作此矛盾重重的强辩。
《纲要》不能看清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还在
于将物质与物质的属性机械地割裂开来,好象天下有无思维能
力的活人。如果说疯子是这样的人,那么,人类的第一次实践
活动只能是由疯子来完成了。如果有人真这么想,他是很难不
被认为是疯子的吧。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为了在讨论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偏执唯物主
义的观点,《纲要》无法把握住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之间
存在的实际的关系。就如我常说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也是一
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绝对思维的哲学。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
系中,辩证法只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唯心与唯物两种绝对的思
维方式之间作随意跳跃的遮羞布。只要他需要,既可以将意识
的作用说成是主宰一切的源头,又能在瞬息之间将物质说成是
世界的唯一主宰。从《纲要》中显现的种种自相矛盾的说词中
不难看出它这一本质。以摆脱了唯物或唯心的干扰的辩证法的
观点看来,物质与精神只是两种不同的客观存在形态。它们之
间是互依同存的关系。就客观世界中某一存在形态来说,就象
既不存在没电子的电场也不存在没电场的电子一样。对于物质
、精神之间的辩证而非主从,先后的关系的叙述,请见《读北
大『纲要』, 谈物质与精神不是哲学研究的基本矛盾》一文。
※ 本文所有引文都摘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
室所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6年7月 第一版 。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4428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