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三言两语答思云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三言两语答思云
所跟贴
三言两语答思云
--
芦笛
- (2011 Byte) 2004-7-30 周五, 上午4:26
(664 reads)
大汉子
加入时间: 2004/03/12
文章: 2453
经验值: 5
标题:
“目的”并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188 reads)
时间:
2004-7-30 周五, 上午9:23
作者:
大汉子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自从摆脱神学的束缚以来,政治便开始成为一个工具理性主宰的世界。因此,在政治这个领域里,不计成败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应该如何衡量政治行为的成败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它的结果与它的原初目的相对照。所谓结果,概况地说,自然也就是胜败输赢了。
也许,我们不可简单地说,“成者王侯败者贼”乃是历史的通则。但是也不能否认,人们借以评价现代政治的价值参照,应该是着眼于政治后果(胜败)的“责任伦理”,而责任伦理跟那种只强调主观动机、而置后果于不顾的“意图伦理”,其原则是截然相反的。我觉得,林要表达的意思接近于此,但他说得不够准确,不够清楚。
应该指出的是:“目的”并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东西,因为它不仅包含主体的价值追求,而且凝结了主体对客观可能性(包括手段)的认知和判断,必定表现为经由手段的运用和一系列操作程序而可以达到的某种确定的目标蓝图。因此,目的与“动机”不同,它是可操作、因而也是可比照或可检验的。
这当然不是说,对政治行为的评价可以完全不考虑其目的和手段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要评价历史上某种政治“目的”是否正当和是否合理,首先应当“设身处地”,即尽可能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情,因为这些不仅构成了借以判断相关政治目的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依据,而且实际上也限定了手段选择的范围。这就是陈寅恪等史家所谓对历史和历史人物之“同情的理解”。也因之,尽管“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历史毕竟不是、或不应当是当代人的随意想象。另一方面,一种政治事业的成败,还将从它能否得到延续和延续时间的长短来得到验证。很遗憾,对这一点,林也没有注意到。
由此看来,对于袁世凯,我们自然不应该象过去那样,对他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然而,他因复辟帝制而在政治上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从此他便在政治上“断子绝孙”了。“粗枝大叶”的历史可以忽略他的行政业绩,却忘不了他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污点”。
不错,正如你所说,就个人道德而言,孙未必比袁高尚,孙的行政业绩也许更不能与袁相比。但与袁不同,孙始终是“共和”政治的旗手。就这一点而言,他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胜利,而且他当年所高擎着的“共和”旗帜,无疑将会一代代传续下去。是的,历史可以有多种写法。不过现在看来,无论如何,谁都不可能将孙的“共和”政治遗产一笔抹煞。在某种意义上,孙的这一政治功绩在中国是永存的!而你所回顾的袁的那些行政业绩,如今安在?“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对于特别讲求现实的政治领域来说,这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说到底,历史是由胜利者及其后裔所书写的;久之便成为传统,而跟传统搏斗则往往如同跟风车搏斗,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传统自行其是,往往不理睬对它的挑战,这是任何一种传统都固有的一种惰性。而“人民”作为一个混沌的整体毫无个性,它既无目的也无意志,从来没有胜负,因此也没有历史,除非是相对于另外一个“人民”而言。
或许还应说明一点:林的许多看法,我并不同意。
作者:
大汉子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看大汉子的三言两语,总有些令人窒息的感觉
--
xyzxyz
- (51 Byte) 2004-7-30 周五, 上午11:17
(16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129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