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李际均:《从恐惧到无畏的升华》 。。。。。。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李际均:《从恐惧到无畏的升华》 。。。。。。
所跟贴
ZT李际均:《从恐惧到无畏的升华》 。。。。。。
--
须弥山主
- (1805 Byte) 2004-4-13 周二, 上午11:51
(899 reads)
须弥山主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5
文章: 1865
经验值: 0
标题:
李际均:《战略思维与战争计划》
(238 reads)
时间:
2004-4-13 周二, 下午12:09
作者:
须弥山主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李际均:《战略思维与战争计划》
--------------------------------------------------------------------------------
作者: 老行伍(巴.山.彩.叶) [116086:18910], 23:50:07 04/12/2004: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李际均《论战略》第十二章
[ 作者:李际均 源于:作者供稿 点击数:135 责任编辑:长戈 ]
战略思维与战争计划
战略思维总是具体地表现在战争指导活动之中,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战争计划
之中。战争计划是战略思维的结果与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战争计划往往更能够
具体地反映战略思维的一些重要特征。
(一)战略计划的传统思维与创造思维
战争规律是在战争实践中反复起作用的,但运用规律制定战争计划则要超出
寻常之规。历史上出色的战争计划大多没有先例,至少在某些方面没有先例。传
统与创造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的解决中便表现着战略的智慧。战略要从历史
中汲取经验、思想和灵感,同时又要凭借创造性的思维克服传统的惰性,尤其在
激烈变革的时代更是如此。
在一定的情况下,历史上的战略方案往往成为一种定式。比如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历史条件下,德国要彻底打败法国(而不是有限进攻),只能采取“施利芬
计划”的模式。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把法德边境一线的防御工事筑成了铜墙铁壁
,即使德国能够攻破这个防线,也要花很长的时间,这对多面临敌的德国来说就
意味着失败。这样,德国要么从防线的南端即瑞士方向迂回,要么从北端即卢森
堡和比利时方向迂回。瑞土方向离德国的进攻终点巴黎和英吉利海峡较远,而且
地形易守难攻。所以剩下的进攻方向只有北线。施利芬计划把主要进攻置于比利
时的北部,这是考虑到位于其南部和卢森堡境内的阿登山区交通不便,战场狭小
,而在阿登以北发动主要攻击,既可以经法比边境击破法国,对法军主力实施最
大限度的深远迂回,同时可以前出至英吉利海峡,将英国阻隔在海峡的彼岸。所
以,施利芬计划是当时德国的最佳选择,但这个计划超出了德国的战争能力和当
时的技术条件,加之小毛奇部署失当、指挥不力,结果失败了。到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德国的战略目的没有改变,而且地面突击仍是主要作战方法,因此基本上
还是要采取施利芬的战略构想。德国最初的“黄色计划”就是施利芬计划的沿袭
,法国也是这样判断的。但战争的技术兵器发展了,突击能力提高了,所以曼施
坦因提出利用坦克部队可以迅速克服山地障碍,应将主要进攻方向置于阿登地区
。这个方案得到采纳,这样就把施利芬计划的主要方向和辅助方向调换了。曼施
坦因计划虽然没有脱离施利芬计划的框架,但是在运用上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了
创造性的改变,因而出奇制胜。
战略不可能完全离开传统的路线,但“战胜不复”,创造性是战略家不可缺
少的思维品质。在其他一些社会活动领域,一种计划方案经过实践成熟之后便可
相对固定下来,比如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案,一旦成功后就要推广,完全可以反
复运用。然而,在战争中不是这样,战略方案的价值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而降低
。当敌人已经熟识传统的战略方案、做好了应付准备的时候,必须寻找新的解决
办法,即使只能采取老办法,也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就这一点而言,施利芬计
划改变了普法战争时老毛奇的进攻方向,曼施坦因计划又改变了施利芬的进攻方
向,都是成功的。相反,法国总是按照上次战争的经验准备下次战争,结果屡战
屡败。当战争条件与战略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没有或很少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的
时候,尤其需要创造性。
(二)战争的盖然性与战略计划
计划总是着眼于将来的事情,不管是长期计划还是当前计划,都是对尚未到
来的事情进行安排。所以,就计划的认识特征来讲,它的本质是预见,其矛盾在
于将来的情况是未知的,可以依据的只有过去的经验和当前已知的情况。任何计
划都面临这个矛盾,但在战争中这个矛盾最突出,因为战争的未来行程不仅是未
知的,而且是不断变动着的,包含着极大的盖然性即不确定性。18世纪的一位法
国元帅萨克森说,战争是蒙着一层阴影的科学,因为一切科学都有自己的原理,
惟独战争没有这样的原理。这句话看来否认战争的规律性,所以现在的一些著作
称之为唯心主义的观点。实际上,以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讲,所谓“科学”,一般
指的是一些机械方面的知识,所谓“科学原理”就是根据当时的科学知识总结出
来的机械运动规律。机械运动规律排除盖然性,只有必然性的一面,可以归纳为
确定的数学方程,而在战争在没有这样的方程可以遵循。萨克森看到指导战争不
能归结为几条机械性规律,这是正确的,在与他同时代的人当中还算是有些眼光
的,但他又不知道如何消除蒙在眼前的思想阴影。
战略判断与预见的认识职能就是克服盖然性,由未知到已知,由不确实到确
实。《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又说“上智者用间”,讲的都是
掌握情况的重要性。一切战争计划都要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但达到这
个要求很不容易。制定一个成熟的战争计划都要经过一个较长的“知”的过程,
特别是通过长期大量的战略侦察掌握敌人的情况。根据外国的战争经验,计划一
次大规模的战争,情报准备大体上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德国在发动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对法、英等国的情况是掌握的,但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与战略情报掌握
得很不够,对美国了解得更少,冒险求胜,犯了兵家大忌。然而“知”的含义又
不仅是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依据得到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预见。如果当前
掌握的情况是全面的、真实的,如果战争的未来进程是确定无疑的,那么问题就
很简单了。但是,如此简单的情形在战争中却见不到。相反,战争双方都会隐真
示假,不使对方了解自己的实力和意图,更不要说战争总是在互动中发展的,此
时的情况到彼时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知”的本质是在情况不确实、不完整的
条件下进行准确的判断与预见,这是战略思维的一大特征,是考验战略家聪明才
智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的霞飞已经获知德国施利芬计划的方针,但
不相信德国会这样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斯大林已经得到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
情报,但由于受自己先人之见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相反情况的干扰,以及主观愿
望的左右,因而对战争爆发时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都不是
没有情报,而是没能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略结论和部署。毛泽东说
过:“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
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
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
,——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
情况的过程。”而且在计划实施当中,认识情况的过程还要继续,直到战局终结
为止。
战略的判断与预见不是按照单纯的形式逻辑罗列各种可能性,更不是没有根
据的猜测,而是在认识战争规律和当前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的合理推
断。就是说,尽管掌握的情况不确实、不完整,但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可以判断当前的可能情形,并由现在推论到将来。比如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始终
是根据两线作战的设想制定战争计划的。主要是打法国,这个结论不难下,不确
定的因素是俄国方面。有一点德国人是清楚的,即俄国不愿意看到德国成为自己
的强大的近邻,更不会坐视德国控制整个西欧。
这个矛盾关系决定了一旦德国同虚弱的法国决战,俄国就会同法国站在一起
,这样德国的处境是很困难的。所以,俾斯麦当政时故意宣称“德国是一个满足
的国家”,极力隐蔽德国的野心,采取精心设计的复杂的外交与战略路线,避免
法俄联盟。尽管如此,德国参谋总部还是制定了多种方案,除了单独对法作战的
方案外,还有两线作战的方案,甚至制定了同法、俄、奥三国作战的计划,把德
国最可能的盟友奥匈也列入了作战对象,因为德奥两国也有利害冲突,一旦外交
失败,盟友便会成为敌人。后来,德国偏离了俾斯麦确定的路线,实行了公开暴
露自己政治野心的“大德意志”政策,这样,最终使法国和俄国走到一起,使德
国参谋总部最坏的一种设想成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和英国都没有搞
清德国的侵略意图,它们一心想着怂恿德国进犯苏联。德国的确有这个打算,但
不是按照法国和英国想象的次序,而是先打法国,甚至还要把英国打败,而后再
全力对付苏联。法英两国的“绥靖政策”起到了麻痹自己、示弱于敌的作用,招
致了自己的失败。因此,重要的问题是掌握战争自身的规律,使主观判断合乎客
观实际。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许多思想条件,尤其需要具备比较丰富的实践经
验。没有长时间的经验,要了解和把握整个战争的规律是困难的。经验包括直接
的与间接的。在和平时期,研究间接经验是主要的。高级指挥员和高级指挥机关
都应把研究战史和新近的战争经验作为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包括不间断地追踪研
究可能作战对象的情况。
然而,战争盖然性的影响很难完全被消除,即使一时把未知的、不确实的问
题搞清楚了,新的未知的、不确实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战略的判断和预见很
少是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而是包含着多种可能性在内。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
重要的问题,就是战争计划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认为,在战争中
“只有各种可能性、概然性、幸运和不幸的活动,它们像织物的经纬线—样交织
在战争中,使战争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最近似赌博”。这个观点尽管有其合理的因
素,但从根本上讲,它片面地夸大了战争的盖然性、偶然性的方面,而把战争的
确实性、必然性的方面摆在了不适当的位置上,这就违背了战争的客观辩证法,
实际上否定了战争指导的规律性。在这个问题上,拿破仑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他说:“对于一个伟大的将领,决不会有一连串的大功绩都是由机会或幸运造成
的,这些功绩常是熟筹和天才的结果”,“是遵照兵法的规律及自然的原则而完
成伟大功绩。”克劳塞维茨的上述理论在一些西方国家曾经很有影响,特别是在
奉行冒险的进攻战略的帝国主义国家受到欢迎,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和
日本,因为这些国家所从事的侵略战争正是在客观上几乎没有取胜希望的赌博。
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上。然而战争规律的铁的必然性终究是不容违抗的
。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辩证地揭示了战争的必然性与盖然性的矛盾,科学地总结
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指导原则,要求把战略上藐视敌人与战术上重视敌人统
一起来,把从事革命战争的勇气和热情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把作战指挥的计划
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避免赌国家、军队命
运的决战,战则必胜,把战争指导建立在可靠基础上。指导战争的人,无论是战
略指挥员还是战役战斗指挥员,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丝毫缺少勇气,不能丝毫失
去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战胜的英雄气概。然而,由此把战争视为赌博,把冒险
视为战争指导的本质,则完全是一种扭曲的认识。至于有时候在战役战斗上为完
成一定的战略任务,指挥员面临复杂的战场情况,需要鼓足勇气冒合理的风险,
甚至在必要时敢于牺牲自己的局部以换取全局的胜利。这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
必要的。解放战争第二年,毛泽东在敌人的战略进攻尚未被完全粉碎之时,就大
胆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跃进大别山,率先转入战略上的外线作战。这是一个有风
险的战略决策,刘伯承称之为“试探性的战略进攻”。毛泽东定下这个决策是经
过深思熟虑的,认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有完成战略出击任务的一定条件,同时也要
准备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从全国战场看,这个风险仅是局部意义上的,与可
能取得的全局利益相比,冒此风险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事实证明,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对于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关键作用。所以,在战略上,由于战争的不
确定性难以完全克服的缘故,作出战略决策和战争计划往往面临一定的、甚至程
度颇大的未知因素,因而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冒些风险的。但这只是为了全局的
利益允许冒局部的风险,至于在战争的整体上则要立于不败之地,打则必胜。在
战争全局上,任何可能把国家和军队置于失败境地的毫无把握的冒险,都是不能
允许的。因此,战争计划不能以“近似赌博”作基础,而必须是基于“知彼知己
”的有根据的判断、审慎的决策、周密的筹划和灵活的指导。在战争情况尚不明
朗时,战略指导的高明并不表现于孤注一掷的冒险求胜,而是表现于冷静而理智
的分析、周到而灵活的处置。一般地说,情况越复杂,越要正确地预见战局的基
本发展趋势,多设想几种可能性,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应料定无遗,并准备切
实可行的应变方案,建立相应的部署。固然,在复杂困难的局势中往往难以做到
事事周全,因而,作出恰当的战略选择十分不易,要在利弊得失之间反复权衡。
这里应当确立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一切计划和部署建立在能够应付最
复杂、最困难局面的基点上。例如,毛泽东指挥淮海战役中曾强调指出:“你们
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
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
有对付的办法。”这段话不仅是军事部署的原则,而且具有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的意义。
(三)战争计划的整体思维与系统思维
敌对双方构成战争的整体。战争双方的对抗不仅渗透于战争行动过程中,即
渗透于围绕着双方军队攻防作战的一切活动中,而且渗透于双方的战争计划中。
战争计划固然是自己一方意志的表现,但在这个意志中包含着对敌人的估量。一
切战略的方针与措施都是针对敌人的对抗而制定和部署的,自己采取的一切措施
都会引起敌人的反措施,战争计划不单纯是考虑自己怎样做,而且要同时考虑敌
人会怎样做。不善于把握敌对双方这两个战争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矛盾关系,战
争计划就会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法国的战争计划,代表着两种错误的极端。德国的军
事思想被称为“一厢情愿学派”,施利芬计划设计得很周密,他为德军提出的要
求是整个战争就像一个步兵营的战术动作一样整齐,军队的动员、集中、展开和
首次突击要紧密衔接。以一般的系统性来衡量,施利芬计划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
准。但是,施利芬计划有一个违背战略思维规律的致命错误,就是没有充分考虑
法国、俄国和英国方面的情况,更没有考虑美国的因素,只是单纯地按照主观意
图计算自己的兵力、动员速度、作战能力和突击方向。施利芬计划的思维逻辑的
惟一战略前提是要在六周之内击败法国,这个期限是根据俄军完成动员和展开所
需要的时间而定的,施利芬设想如果能够在这个期限内集中全力击败法国,就可
以实现先西后东的两线作战方针。其主要突击方向变动了几次,最后确定从比利
时的北部实施主要突击,并作了孤注一掷的部署,最大限度地在西线右翼的主要
进攻方向集中兵力。施利芬把自己的战略设想与古罗马时期的“坎尼之战”
相比,还专门写了一本论证战略合围思想的书。然而,不管施利芬的设想多
么新奇大胆,他的计划多么周密精巧,他的理论根据多么充分,都不能推翻一条
最简单的真理,这就是“知彼知己”。一厢情愿的战争计划注定会失败,就连德
国自己的历史学者也说,除非德国军队由上帝统帅,而法国军队由傻瓜指挥,否
则施利芬计划不会成功。
法国方面的情况则相反,是完全被动的战略指导。法军参谋总部表面上要求
向在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的洛林和阿尔萨斯实行无条件的进攻,而且作了这样
的部署,但内心中隐藏着对德国的惧怕。所以,法国的“第17号计划”规定,要
经过最初的交战判明德国的作战企图后再决定如何发动攻势。结果,当德国在比
利时发动主要进攻后,法国便放弃了自己的战争计划,没有在原定方向上发动任
何有力的攻势,甚至没有起到牵制德军右翼主要进攻集团的作用,把战略主动权
轻易地交给了德国。
制定战争计划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和系统化过程,围绕着武装斗争这个中心
任务,要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等各种因素考虑周到,并组织和利用
起来,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强有力的战争系统。因此,战争计划所要解决的首
要问题是形成全局的战略构想,尔后按照这个构想筹划各个局部。就是说战争计
划的思维程序是自上而下的,从战略到战术,包括作出战略判断、明确战争意图
、提出战略方针、制定作战方案、筹划战争保障等等。战略上的问题明确了,还
要相应地自上而下地制定各种下一层次的计划。克劳塞维茨说制定战争计划要从
明确政治目的开始,若米尼也说研究战略问题要由上着手,讲的都是相同的意思
。不把大的问题、全局的问题首先解决好,具体的问题、局部的问题也是不能解
决好的,这就会危害全局。所以,毛泽东说战争指导者的首要责任是关照全局,
那种认为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意见是错误的。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方面的失败,就是对战争全局的关照出了问题。为准备这次战争,埃及总
参谋部很早就制定了代号为“巴德尔行动”(意为“圣战”)的作战计划,他们在
许多问题上考虑得十分周到,比如研究了以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方案、实力和防
御部署,制定了防止以军先发制人的战略措施,采取了有效的战略欺骗和保密措
施,精心确定了开战时机、开战日期和开战时间,拟制了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
线”的周密计划,以及进行了充分的战前训练等等。外军认为这个计划是“埃及
总参谋部的杰作”,“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但是,埃及总参谋部在两个重大问
题上犯了错误,一个是与叙利亚军队之间的战略协同没有搞好,埃军在突破“巴
列夫防线”完成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后便停顿下来,这样埃、叙两军的攻势出现
了数天的战役间隙,结果被以军各个击破。第二个问题是埃及总参谋部仅周密计
划了第一阶段的作战,对第二阶段的纵深作战考虑不周、准备不足,以致被以军
的反突击打中了要害,而全线溃败,成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战略思维中的全局不是没有局部。关照全局的含义在于眼睛不是只盯着这个
或那个具体的局部,而是把所有的局部联系起来考虑。战争中的各个局部在全局
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是均等的,有些起决定作用,有些则只起辅助作用,或者在
这个时期、这个场合、这个问题上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个时期、另一个场合、
另一个问题上又变为次要的。总之,对于那些在全局中起主要作用、决定作用的
局部要关照得更多一些,使这样的局部发挥主导性。比如克劳塞维茨主张制定作
战计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寻找和打击敌人的重心,这个见解是对的,现代作战理
论强调打击敌人的指挥中枢,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过去缺少远战兵器,指挥手
段也不依赖于电子设备,所以很难直接打击对方处在战线纵深的战略指挥所,作
战重心往往是敌军部署中的某个薄弱环节,例如结合部或侧翼。进攻作战的顺序
也是先前沿后纵深,先打击战术目标,再顺序打击战役和战略目标。现在不同了
,只要有可能就会直接打击敌人的指挥中枢,把这个重心打掉了,敌人甚至会不
战自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空中战局就是从突袭伊拉克的战略指挥中心开始
的。接着是袭击能源和交通设施,最后才是战役和战术目标。
战争计划的系统思维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就是一个战略方案不管设想
得多么周密,它的系统性总是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
对情况的认识需要逐步完备,很难一次完成;二是不论是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
还是开战以后,敌对双方都是互动的,因而客观情况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着的,
情况变了,计划就要跟着改变。所以,在和平时期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未来战争的
预案,到战时要对战前的计划进行补充、调整和改变,当前阶段的计划到下个阶
段时又要修改,以至一场战争结束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优化下一次战争的
战略构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战争计划都是长期形成的,从普法
战争结束后开始,法国制定了17个计划,德国从老毛奇到施利芬再到小毛奇,制
定的计划方案更多,仅施利芬就制定了几十个方案,俄国也制定了20个计划。这
些计划都是各国“军队大脑”参谋总部苦心制定的,然而不仅没有一个是完善的
,而且都失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交战国战争计划的思维过程还没有
结束,德法两国战后都在吸取教训,继续完善自己的战争计划,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作准备。于是,从法国的“第17号计划”演化出“迪尔计划”,从施利芬计划
中脱胎出曼施坦因计划。德国的战争计划的确是发展了,而法国的战争计划甚至
比以前更糟糕。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制定的战略计划始终重点不明。在1939年之前,美
国的战争计划以色彩命名,包括对日战争的“桔色计划”,对德战争的“黑色计
划”,对英战争的“红色计划”,还有一些对敌国联盟的战争计划,如对英、日
联盟的“红一桔色计划”等。
但是这些计划不过是停留在纸上的预想方案,究竟同谁作战、战略重点放在
哪里的问题是悬而未决的。只是到1939年欧洲的局面逐步明朗后,美国的战争计
划才明确了一些,但仍未作出战略决定,只是把以单一颜色表示单一作战对象的
“彩色计划”改为“彩虹计划”,以反映未来战争的联盟性和不止一个作战对象
。“彩虹计划”一共设想了五套方案,即“彩虹一号”至“彩虹五号”。这五个
方案有的设想美国独立作战,有的设想与英法联盟共同作战,战略重点或在美洲
大陆,或在大西洋,或在太平洋。起初,美国有意采取“彩虹二号”计划,即与
英法联盟,但战略重点是太平洋,目的是乘欧洲战争之机打击日本,控制亚洲。
以后到1940年,随着法国的战败和德国在欧洲的胜利,美国又担心德国在吞并法
国之后可能打败英国,这样就会威胁到美洲,所以放弃了“彩虹二号”,转向了
“彩虹四号”,即美国单独作战,在太平洋取守势,重点是美洲防务。最后,到
1940年底、1941年初,美国才制定了一个与“彩虹五号”最接近的战争计划即“
D计划”和“美英参谋一号协定”(“ABC一1”),确定了与英国结盟、先欧后亚的
战略方针。美国专家评论说:“随着希特勒上台,美国不得不抛弃长达15年的战
略评估,将战略重心转向首先赢得欧洲战争,在太平洋处守势。”从上述过程可
以看出,二战前美国的战略是重点不明和摇摆不定的,这使它在战争初期丧失了
一些时机与优势。马歇尔在战后曾说,如果1939年美国就能加快军备建设的话,
“至少能使战争缩短一年,节省几十亿美元,减少10万死伤人数”
美国有地理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因而能够在战时补救这样的失
误,但战略的高明首先不是表现在补救错误上面。
冷战时期,美国的战争计划也是不断修改的,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20年
间,仅核战争计划就先后制定了6套,尽管核战争没有爆发。很多局部战争计划同
样是经过长期修改完善制定出来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的“巴
德尔计划”,策划了很长时间,方案变动了几次。有的材料说英国的马岛战争计
划是临时制定的,其实不是这样。早在60年代,英阿之间就因马岛问题发生过纠
纷,当时英国制定了应急计划,准备动用武力,以后通过谈判解决了问题。马岛
战争时,英国就是按照60年代时的设想进行最初部署的,包括首先派出核潜艇执
行封锁马岛海域的任务,尔后再派出特遣舰队实施远征作战。所以只有可行的战
争计划,没有完善的战争计划,一个计划制定出来后,只要战争没有爆发,就要
不断修订。
但是,战争计划的待完善性又不同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待完善性。对于战
争规律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然而战争计划则是有时效性的,它的完善要在一定时
限内完成,不能无限延伸,平时对未来战争方案的修订将随着战争的爆发而结束
,这时计划比较完善的一方将能够比对方更顺利地投入战争,而计划不完善的一
方只有靠付出更多的代价才可能在战时弥补战前计划的不足,甚至会因此而战败
,永远失去挽回缺憾的机会。近现代德、法两国的冲突从拿破仑战争时算起,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延续了一百多年,两国一直在研究和改进打败对方的战略
方案,普法战争后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准备第二次世界大
战。总之,战争计划在客观上总是有待完善的,但战争计划制定者的实践机会往
往只有一次,或胜或败,都在此一举。
作者:
须弥山主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1889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