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加人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文章标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20 reads)      时间: 2004-2-26 周四, 上午4:33

作者:加人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後RNO時代」的普雷特涅夫

一九九九年九月卸下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音樂總監與首席指揮後,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回歸單純音樂家的角色。雖然不再是音樂總監,與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合作的錄音活動也在最近出版的拉赫曼尼諾夫:《鐘》/塔涅耶夫:清唱劇《大馬士革的約翰》後告一段落,但是,這不表示普雷特涅夫就此放棄指揮家的身份。除了雙方繼續在音樂會的舞臺上合作,普雷特涅夫也得以專心研究與演出自己喜愛的作品,就像近年他的演出重心: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

塔涅耶夫是普雷特涅夫近年最用心研究與演出的作曲家之一。在一九九八年與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的訪臺記者會,他曾經公開表示塔涅耶夫就像「俄羅斯的布拉姆斯」。除了在莫斯科指揮演出塔涅耶夫C小調第四號交響曲,普雷特涅夫在去年六月為DG錄製塔涅耶夫清唱劇《大馬士革的約翰》。今年一月獲贈莫斯科音樂院榮譽教授職位時,普雷特涅夫也在答謝音樂會上演出塔涅耶夫鋼琴五重奏。今年四月十二日,普雷特涅夫更把塔涅耶夫唯一一部歌劇,也是俄羅斯音樂史上第一部根據希臘古典主題所創作的歌劇《奧瑞斯提亞》(The Oresteia)搬上音樂會舞臺。

鋼琴演出活動上,DG今年出版的普雷特涅夫二○○○年十一月一日「卡內基音樂廳獨奏會實況」可說向大眾正式宣佈他將積極發展鋼琴事業版圖的決心。從去年開始,普雷特涅夫開始嘗試挑戰在兩場音樂會裡,演出柴科夫斯基為鋼琴與樂團所寫的作品全集,今年與明年則要二度挑戰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

談到「卡內基音樂廳獨奏會實況」,這次普雷特涅夫在臺灣的兩場獨奏會曲目幾乎和這張唱片一樣,相信不少人會是事先在家裡把唱片聽熟後再進音樂廳。不過對欣賞普雷特涅夫的音樂來說,這個方法是沒有用的,因為,普雷特涅夫每次演出都不會一樣,即使把唱片每個音符都聽熟了,到了現場還是會有「彷彿聽到全新演出」的感受。

雖然以前就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在普雷特涅夫前次亞洲巡迴上(一九九九年),我親身強烈感覺到普雷特涅夫在舞臺上的「再創作」已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他的創作時間不只發生在讀譜、練習的時候,還有站上舞臺,開始演出的那一瞬間。「那不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謂的『真正藝術家』嗎?」當時我心裡立刻閃過這個念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 1863-1938)是俄羅斯導演與演員,他一手創的戲劇體系對二十世紀的戲劇文化有深刻的影響。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裡,他認為演員不能倚靠肌肉上的記憶,一次又一次重複朗誦一樣的臺詞、做著千篇一律的動作,那是藝匠的行為。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根據事前的準備工作,利用當場與觀眾交流後的感受,即興創造出「活生生」角色。音樂演出不也是這樣?這也是我認為普雷特涅夫與現今一般公認「大師級」鋼琴家最不同的地方。普雷特涅夫的音樂不是倚賴記憶中的完美典範,每次演出只是重複一次精心思考過的「典範」(雖然這個「典範」不一定不好),而是根據事前準備所發揮的即興創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九九九年的拉赫曼尼諾夫《柯瑞里主題變奏》。

記得一九九九年演出過後,有樂評人把評論焦點放在「演出曲目和剛出版的專輯類似,實在過於商業化」,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普雷特涅夫詮釋上有何不同。與現場演出相比,唱片上的普雷特涅夫顯得中規中矩,完全按照樂譜上的音符彈奏,但是在香港與臺北演出這首作品時,前後才差一天,普雷特涅夫卻在音樂裡即興加上許多自己的裝飾奏,而且前後兩天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國外不少愛樂者都驚嘆「光聽唱片無法為普雷特涅夫的鋼琴藝術做正確的判斷」。

去年四月底,我在一星期內密集聽了兩次普雷特涅夫的獨奏會,曲目完全一樣,包括貝多芬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蕭邦四首詼諧曲等等。再加上從廣播聽到的獨奏會實況轉播以及十一月一日的「卡內基音樂廳獨奏會實況」專輯,我在半年內聽普雷特涅夫彈這些曲目(包括安可曲)大約就有五、六次,每聽一次,普雷特涅夫驚人的創造力就讓我嘆為觀止。

「您同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論嗎?」我終於開口問普雷特涅夫這個想了好幾年的問題。

「我完全同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百分之百!……」普雷特涅夫笑著說。這短短的答案,證實了我的想法。

普雷特涅夫無意離開俄羅斯,他在前兩年把住家從莫斯科市區搬到郊區的河畔。喜歡開快車,戲稱如果不能彈琴就要去當卡車司機的普雷特涅夫說:「我想做的就是彈鋼琴,享受生活。希望能活久一點以便能能好好享受。」他能講流利的俄、日、英、法、義、德語,很早就熟讀莎士比亞所有原文劇本,他熱愛芭蕾、歌劇、繪畫、釣魚、散步、網球、足球(早年赴日本巡迴演出時,他還曾經偷空去球場踢足球);在一次訪問裡,普雷特涅夫當場背誦起普希金的劇本《莫札特與薩利耶里》,隨口哼唱起莫札特《魔笛》序曲……現在他更開始玩起電腦。

一個沒有深刻內涵,廣為接受其他領域知識的藝術家,是永遠無法達到讓藝術隨心所欲境界的。而無疑地,普雷特涅夫正是這麼一位無入而不自得的音樂家。(2001年5月14日)

相關新聞:

2001年4月18日:塔涅耶夫歌劇《奧瑞斯提亞》在莫斯科上演
2001年2月3日:普雷特涅夫獲頒莫斯科音樂院榮譽教授



作者:加人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加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6534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