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关于王国维先生疏证今本竹书宣王元年复田赋条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关于王国维先生疏证今本竹书宣王元年复田赋条   
所跟贴 关于王国维先生疏证今本竹书宣王元年复田赋条 -- LS - (1331 Byte) 2011-9-26 周一, 上午1:19 (268 reads)
LS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6
文章: 284

经验值: 2788


文章标题: 关于王国维先生疏证今本竹书宣王元年复田赋条(下) (138 reads)      时间: 2011-9-26 周一, 上午1:20

作者:L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今本竹书其他条目皆得出处,表明其为史实殆无疑义(发生时间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所疑者盖其非出于竹书者也。

这些条目涉及祀或戎,及相关重大内政,意义并非如王国维先生所言皆“空 洞 无 事 实”,需要进一步加以考察。

这些未得出处的条目可能原出处已不复见于王国维先生之时,故未能考其来源。或者这些条目本即为残缺竹书所载,而为编辑者所存,流传至今。

考宣王元年复田赋条,考西周初年之井田制,有公田私田之分,却并无田赋之说,而复字何谓?

此字表明,宣王之前曾有重大土地制度的变革,也即在王室公田之外,另对私田收以田赋。而对此重大变故,史无明文。如果此条系伪造,即为征田赋即可,何必用一复字?

而考之前,确有“历始革典”之说,西周王室因财政困乏而趋于衰退,收私田之赋正是一立竿见影的解决措施,这也为后来各诸侯国的历史所证明(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后果,周王室因其为政治经济中心,而得以先行一步)。然而,这一举措对全体国人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打击,对于国人的不满,年轻的历王锐意改革,却缺乏政治经验,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弹压[按:依今本,厉王11岁即位,8年(19岁)(也许当年或此前一年亲政收田赋)初监谤,12年(23岁)王亡奔彘(司马迁的史记将其记为共和元年),26年(37岁)陟于彘],最终受此政策打击的王公贵族高层利用激起的民变赶走历王,是为共和之始,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平民阶层作为政治主导力量进入历史舞台,而这一点,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

共和14年,历王去世,宣王即位,面对日益窘困的时局,重新收取田赋也就成为必然,这也是后来诸侯国的历史所走得道路,当年鲁国季氏欲征田赋,问于孔子:“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孔子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従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

周公之典即为有公田私田之分的井田制,历王时,对私田收田赋而终失国,至宣王元年,“复田赋”,不过,两者之间恐怕还是有重大区别,比如是否有对上层王公贵族私田区分的政策等。今本竹书载”幽 王 二 年,初 增 赋”(此条王国维先生亦未注其所出)。原来孔子之言不仅仅是推演,而是有其确切的历史渊源。

作者:L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S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26492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