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这里气氛太严肃了,转个贴子娱乐一下:余秋雨写碑文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这里气氛太严肃了,转个贴子娱乐一下:余秋雨写碑文   
金唢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7/06/19
文章: 1504

经验值: 61256


文章标题: 这里气氛太严肃了,转个贴子娱乐一下:余秋雨写碑文 (911 reads)      时间: 2009-12-08 周二, 上午11:02

作者:金唢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余秋雨写碑文

“整治纪念碑”坐落在中山陵梅花谷,外表看上去有点像传说中的龙。碑长12米、高4.8米、厚1.6米,重达136吨。碑文正面上方是书法家管峻写的“龙”字,背面就是余秋雨所撰并以行书写成的碑文,金光闪闪。

  揭碑仪式上,主持人先朗读了余秋雨撰写的碑文,而后余秋雨本人发言。

  他讲了对中山陵的感觉:“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说,如果我住在南京,每个礼拜都在旅游。”余秋雨说,昨天已经看过碑了,“我很惊诧从哪里找来这么完美的一块石头?我很满意。”

  余秋雨说,中国聚气的地方很少,南京却是难得的能聚气的城市。在中国,有历史的地方未必都有好风景,而中山陵恰恰既拥有很丰富的历史遗迹,又有大风景。“南京是一座有足够文化品位的大城市,这个大城市花了大手笔,花费了很多的力量来整治环境,相当不错。”

  揭碑仪式前后不到半小时,当余秋雨等人拉下盖在“整治纪念碑”上的红盖头,现场的观众便开始参观这个巨大的碑了。当余秋雨来到大碑的背面时,他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小伙子、小姑娘纷纷找出纸和笔让余秋雨签名,余秋雨乐呵呵地在递上来的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这五年,来南京的次数相当多,我对中山陵尤其情有独钟。”余秋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接到中山陵的邀请,让他为钟山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写碑文的时候,自己是欣然受邀。

南京市政府,斥资五十亿,整治中山陵,特邀上海政府“文化大师”余秋雨亲撰亲书“中山陵整治碑记”,镌刻于巨碑之上,敷之以闪闪金光……。近日余大师亲临揭碑,大发感言:“南京是能聚气的城市” ,“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真的是花了心思写的。”

余大师为如此大工程花大心思着大手笔,该是-篇“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的“今文观止”、传世杰作了吧 ?好在杰作简短精炼,全文转录于下:

整治纪念碑全文碑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请看,余大师花大心思下大手笔捣弄出的,就是一篇如此“惊世杰作”!
请看,这就是南京市政府花大气力建大工程立起来的“文化丰碑”!

评论1:仔细拜读了这篇碑文,不免摇头叹息:有碑若此不如无!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这篇碑文立意浅薄,无深思,无精义。钟山,其历史地位之重,不因“六朝熏风”,不因“南唐遗韵”,甚至也不因“大明王气”,而在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若论风景,其高、其大、其美远胜钟山者甚多,而其所不如钟山者,恰在于它们缺乏钟山所具有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象征意义。碑文没有抓住这一要领,与钟山的历史重量全不相称,怎配立在这里!

  其次,这篇碑文无妙想,无佳句,就文学审美而言,也乏善可陈,且文通字顺都没做到!

  一开头便不通:“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这个却字,用得尤为欠妥。以我华夏五千年之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土地,难道“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名胜,就只有区区个位数么?

  结尾仍然不通:“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烟霞满纸,本是赞美他人文笔优美的套话。揣摩作者的本意,是想说“对钟山烟霞而展纸为文,遂觉烟霞落纸,令我心旷神怡”。不料他疏于文言表达,说成“我才写了几句,就已经是烟霞满纸,美不胜收”,意思完全是“王婆卖瓜”。


评论2:
一开头,“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云云,这几句话,且不论内容的荒谬浅俗,就语言来说,它像碑文吗?什么叫做“风光惊人”?中山陵给人的感觉是“风光惊人”吗?难道是黄山绝顶?

接下来,“六朝熏风”,六朝有什么“熏风”?熏风,出《吕氏春秋 有始》:“东南曰熏风。” 即东南风,和风。高诱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余秋雨不明所以,用在这里,真是不伦不类。“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什么大明王气?金陵有王气一事,见于《三国志吴书 张紘传》和《晋书 元帝纪 》,说秦始皇东巡,身边的术士说“金陵有天子气”要产生皇帝,于是秦始皇下令挖开北山,对“王气”加以破坏,再改金陵名为秣陵。王气,本来就是骗人的鬼话,余秋雨却加在明王朝的头上,对比唐代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诗句来,余秋雨可谓不知所云。他还说今天“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专制腐朽的明王朝结束于1644年,在365年后的今天还说什么“隐隐可见大明王气”,岂不是活见鬼了!什么“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余秋雨肚子里没有南京的历史,只得胡乱拼凑,说什么“归于枫叶”,真叫人笑痛肚皮。平时不读书,临时只好抓瞎,他余秋雨整天嚷嚷“文化”、“中国文化”,他到底读过一些什么“文化”、“中国文化”? 从他的笔下的一笔糊涂帐,我们不难猜想到。

先批他的上一半。

评论3:
香港《大公报》7日刊出的一篇文章称,这块自安徽运来的长12米、高4.8米、厚1.6米,重达136吨的天然巨石上,用金字阴刻着余秋雨所撰并以行书写成的碑文。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表示,“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

  张生说,我是读余先生文章长大的,实在不忍心先生注定不朽的文名在此留一遗憾。余秋雨才华迸发时不管是写苏东坡、海瑞的风雨家世,还是写敦煌卷子的流离沧桑,都令人过目难忘。但是,很遗憾,这篇碑文却几乎是写钟山的文章里面文心、文思最为贫乏的一篇。 

  张生认为,盛世为文一定要千锤百炼。如今人人衣食足而知文采,普通中小学生作文令人逼视,网上写手藏龙卧虎,很多人陪余秋雨趟过文化苦旅,品过山居随笔,已非吴下阿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手环伺,更需要已经成名者慎重落笔。以钟山整治而言,斥资50亿,移民二万多,确实是一项超越当年滕王阁的工程,秋雨先生不能为此等文章,可以不为,为后人留一块飞白也是功德。反复表白有没有收取笔润,反而落俗了。 

  自我赞叹令人莫名 

  张生说,尊重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自古以来,文人往往相轻,但傲视天下的李白也有服气的时候,在黄鹤楼题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到了南京一带游历,坦言“一生低首谢宣城”。 

  再大的文名,一定要谦虚。张生指出,古人论文,往往窥一纸而知其才。所谓“满纸风云”、“满纸烟霞”之类,本属别人的夸赞之词,但赞叹从别人嘴里出来是甜美的,从自己嘴里出来,就令人莫名惊诧了。“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看到余先生文中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他说,“我一定要对余先生说,这是您文章中最差的一篇!” 

  付了润笔拒说数额 

  南京文人学者云集,为何偏偏要请余秋雨作此碑文?据中山陵园管理局官员披露,关于“钟山碑文”,他们最初也找了当地的学者起草,甚至组织管理局内部员工撰写,“但都不满意”。后来,“管理局领导提出请余秋雨撰写”,认为一来因为余秋雨名气大,另,余秋雨多次来过钟山景区,了解钟山。于是,管理局在今年6月份派人专程赴上海,把钟山风景区背景资料送给余秋雨,余秋雨不仅“一口答应”,而且“很高兴”。中山陵园管理局对这篇碑文是赞赏有加。至于是否因此付给余秋雨报酬,该管理局官员肯定地表示“给了钱的”,但拒绝透露具体数额。

评论4:金文明:余秋雨同学作文勉强及格



日前,作家余秋雨为南京钟山风景区写了一篇碑文,全文三百多字。余秋雨又“出手”了,这自然引起了长期关注余秋雨的学者们的注意。

与余氏有过论证的上海《咬文嚼字》编委、沪上著名编辑金文明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余秋雨的这篇‘作文’,最多只能打60多分!”

金文明,著有《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等书,公开指出余秋雨文章中的文史差错。“今天一天,有好几个人告诉我余秋雨在南京写碑文这个事儿了!”金文明说,他拿到了一篇碑文的复印件,通读几遍后的总体感觉是:“文白相杂,半文不白!”

余大师”写碑文,谁看了都不舒服。“你看‘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这些不文不白的句子,算什么东西啊!”金文明说,只要有点古文功底的人,都不会写出这样的碑文,一个晚清的私塾先生,写的碑文恐怕都会比这个好。

一些具体的用词也不舒服。“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中的“呼集”又做何解释?物种又怎能“呼集”,“压根就是不通嘛!”碑文结尾处写道:“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金文明感到不解:“烟霞满纸,是指钟山景色‘烟霞满纸’,还是吹自己写得好,‘烟霞满纸’?接下来,余秋雨‘心旷神怡’了,全文偏偏就此结束了,让人分明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古文哪能以这样的方式收尾?”

余秋雨的这篇碑文实在配不上钟山的万千气象,相反给人“酸溜溜”的感觉。

金文明说,两三年前,余秋雨为江苏泰州名胜望海楼作《望海楼新记》,里面提到,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又云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曾经登临此楼,很快就被传为笑柄。众所周知,范仲淹、欧阳修乃北宋人士,望海楼初建时,这两位已经作古多年,难不成坐了机器猫的时光机“前进”到了南宋?余氏的《望海楼新记》因此被一些网友嘲笑为“超现实之作”、“佛头著粪”之作!

2009.12.5《金陵晚报》


评论5
余秋雨“烟霞满纸”用错了地方

最近,余秋雨为南京钟山景区写了一篇碑文,最后一句是:

“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把这半文半白的话翻译成口语就是:“负责人请我写碑文,我刚写了几句,满纸就全是精彩的文字。”

这篇自己夸自己文章“烟霞满纸”的奇文,竟被刻在钟山的一块巨石之上,令千万人跌碎眼镜,立即引来无数砖头。一位评论家写道:“‘满纸烟霞’之类,本属别人的夸赞之词,但赞叹从别人嘴里出来是甜美的,从自己嘴里出来,就令人莫名惊诧了。”还有一位网友评论说:“有人将自己的文章称之为‘烟霞满纸’,还真是别开生面,足以入得《世说新语》之‘言语第二’或者‘赏誉第八’”。

那么,“烟霞满纸”的正确用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引用一些名人大家和新闻媒体用到“满纸烟霞”的例句:

1、比较早用“烟霞满纸”来赞誉别人佳作的是元代的刘敏中,他写过一首《清平乐• 西野内翰奉使寄示佳篇累幅,三韩山》的词,咏赞朋友寄来的“佳篇”:


“吟之乐,而忘其涉之劳,固群子之所尚也。披赏之余,辄敢用清平乐韵少答雅贶,且以奉旋旆一笑云云窗月户。水秀山奇处。画里二三千里路。一步哦诗一住。诗中却也思家。寄来满纸烟霞。办了皇华事业,做成冷淡生涯。”


2、明代女诗人朱中楣做有《春日熊雪堂少宰以和黄山谷梅花韵见投同梅君作》其中有一句:

“时吟佳句响琳琅,满纸烟霞真骇愕。”

这显然也是吟诵别人“佳句”时的赞誉之词。

这位作者朱中楣(字远山)是位女才子,著有《文江倡酬集》、《镜阁新集》。诗中“梅君”也作“梅公”,指朱中楣的丈夫李梅公(李元鼎),他也是位历史名人,做过明朝的光禄寺少卿、清朝的兵部右侍郎。

3、“烟霞满纸”也写作“云霞满纸”,如明代袁宏道在《与董思白书》说:

“《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

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董思白,就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据说,这两句话面上是袁宏道非常欣赏《金瓶梅》的精彩文笔,所以用“云霞满纸”来赞美,其实是暗喻这本书中充满声色描写(我想余秋雨先生断不会赞同这种解释)。这篇文字是考证《金瓶梅》成书年代的重要资料。

4、黄彦教授在《读霍松林》中写道:

“处处透脱出国魂族神之瑰玮,事事闪烁着民心人本之璀璨,令人感到满纸烟霞,满怀绮思,满目灵动,满襟豪情!”

黄彦教授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新华社编审、著名作家,是华夏文化促进会执行副会长、中国碑石工程院副院长、《中华辞赋》杂志总编。创办并主编(主审)过六种杂志。他称赞的霍松林也是大家: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古文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8年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这是一位著名学者评价另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用“满纸烟霞”来称颂当然是非常得当的。

5、著名书评人杨小洲(也是摄影师、图书编辑、平面设计师,自由出版人)在《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20日发表的《琐谈》一文中,以后辈学者的身份称颂前辈大家的作品:

“黄裳先生二十多年前出版《珠还记幸》,谈自己搜求名人信札诗笺,满纸烟霞,很使人羡慕。”

6、当代也常用“烟霞满纸”来赞叹高水平的国画。如《著名画家王重兴书画精品》中有:

“看他的画,便觉一股古风扑面,烟霞满纸,笔力挺健,细致之间传精神的感觉。”

7、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德山教授在《诗画关系中的“文人形象”塑造及其传播意义》中也写道:

“抒情主体游历山水,尽情地体味畅神;回归亭斋,研磨展素,凝神默想,山水精神与自己的喜悦之情洋溢在心胸,心手相接,烟霞满纸,精神自在……”

作为南京人,于德山教授看到余秋雨的这篇大作,不知会做何感想。

8、新浪网曾举办过“奇幻武侠文学奖”评选活动,对一部获奖作品的评语是:

“满纸烟霞,一派古韵之中跳出青春气息十足的少年,棱角分明又亲切近人。故事所图甚大,牵涉也广,可见作者用心。……”

所以,古往今来,用“满纸烟霞”来赞赏别人文章和画作的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位用来夸奖自己的作品,除了余秋雨。

附带说一下,余秋雨碑文的落款,再一次犯了他题写碑文特有的孤僻错误:他还是像画扇面一样,随随便便署了个“己丑秋日文并书”!这不仅很不郑重,而且“己丑年”是60年一个循环,若干年后,读碑文的人如何判定是哪一个己丑年写的?是不是余秋雨自己也不相信这碑文会长久保留?



借用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石无辜着屁文!

作者:金唢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金唢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3835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