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美国是怎样“帮助”萨达姆的?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美国是怎样“帮助”萨达姆的?   
猞猁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7/05/04
文章: 106

经验值: 3321


文章标题: [转帖]美国是怎样“帮助”萨达姆的? (290 reads)      时间: 2007-5-08 周二, 下午8:39

作者:猞猁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作者:钱文军

自从美国出兵伊拉克以后,网上不断有“萨达姆是美国扶植起来的”之类说道,就连那个名气很大的刘亚洲先生,亦有“伊拉克曾是美国坚强的盟友。伊朗革命成功后,美国挑唆伊拉克进攻伊朗。伊朗在战争中削弱,伊拉克在战争中变强”之论调。于是费了点力气查查资料。

说萨达姆使伊拉克站起来,也使伊拉克人民过上好日子,如果不是无知,就一定是别有用心。伊拉克于1920年从奥斯曼帝国之一部转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应属凡尔赛分赃的结果。次年八月,英国许伊拉克独立,费萨尔出任国王。1958年7月14日,以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成立伊拉克共和国,次年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并废除英镑制。1963年2月,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阿里夫与贝克尔领导下政变,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实行一党执政他党参政制。同年11月,阿里夫乘复兴党内讧之机,发动政变废了贝克尔自己独掌政权。1966年4月,阿里夫飞机失事身亡,由其兄、时任总参谋长的拉·阿里夫接任总统。1968年7月,贝克尔再次政变,接任总统,纳伊夫任总理。半个月后,贝克尔撵走纳伊夫,废黜参政党,正式实行复兴党一党专制,萨达姆·侯赛因升任二号人物。1970年初,萨达姆协助贝克尔废黜副手提克里蒂、阿马什,实现贝克尔独裁。因贝克尔年老体弱,萨达姆实际上是决策人物。1979年7月,贝克尔因病辞职,萨达姆顺利接任,他并且揽数职于自身,成为新的地道的独裁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兼之伊拉克早已因巨额石油收入成为富国,他先投入巨资向苏联、法国、西德购买大量军火,并由苏军专家主持训练军队,紧接着于1980年发动两伊战争,伊拉克人民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萨达姆自上台之日起,就是伊拉克及其人民的灾难之星,根本就没有中国那些愤愤们捏造的“功劳”。

至于“伊拉克曾是美国坚强的盟友”就不知何处来风了。自1958年政变开始,历届伊拉克政权都属于“一边倒”亲苏的,到1967年“六五战争”之后,伊拉克干脆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认定美国是“头号敌人”,如今到中国人嘴里却变成“坚强盟友”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原本就是崇尚马克思主义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党,后放弃阶级斗争理论自称要为阿拉伯统一和社会主义奋斗,其价值观与美国正相反。贝克尔上台后,进一步投靠苏联,继续宣布美国为“头号敌人”,美伊之间没有任何交往甚至连贸易都几乎断绝。缘由除了美国是以色列最有效的支持者之外,伊拉克认为美国向伊朗王国提供军援,而伊朗国王礼萨.巴列维长期以来执行“自由化”政策,1963年开始“白色革命”:土地改革(政府赎买地主超额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工人有权入股分红、妇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免费义务教育、限制房价等。伊拉克认为伊朗走的是西方民主道路,这与复兴社会党主张的社会主义道路背道而驰,也严重地冒犯了原教旨伊斯兰宗教势力。复兴党还认为美国暗中支持库尔德独立势力,库尔德地区是英国殖民者1925年纳入伊拉克版图的地区,1922年英国曾经允诺该地区准独立地位,此次撕毁承诺导致该地区武装起义不断。1968年伊拉克政府与该地签署和平协议,允许其自治并保留一万人的库尔德军队,军饷由伊拉克政府提供。1974年伊拉克颁布《库尔德自治法》,缩小了该地自治权,遭到反抗。复兴党执政的伊拉克一直同美国誓不两立,真不知中国这些“学者”怎么会弄出“坚强盟友”的结论来!

针对美国舆论有美伊关系正常化的呼吁,1975年还担任二号人物的萨达姆发表声明,宣布恢复伊美外交关系的两个条件:一是美国必须承诺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二是美国要宣布停止援助库尔德人。双方并没有达成什么妥协,除经济贸易略有增长之外,一切照旧。1979年二月,原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而美国的卡特政府在巴列维垮台的问题上难辞其咎:1977年卡特一上台就在武器供应、石油价格、人权等问题上向巴列维政府施压,荒唐地期望伊朗王国实行进一步民主改革,导致巴列维愤怒地责问卡特:美国将坚守的防线在哪里?美伊防御协定是否继续有效?而正当卡特政府坚持其人权外交之时,苏联则趁机插手伊朗动乱,大力培植亲苏势力,并利用其1978年在阿富汗策划政变成功的条件,派遣在阿富汗的武装人员潜入伊朗扩大动乱。然而卡特政府仍然一相情愿地坚持他的人权外交原则,反对国王任何形式的镇压,提倡美国式民主,甚至迫使巴列维国王流亡出走,最终导致亲西方的巴列维政权垮台。而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很快就被原教旨主义的霍梅尼取代,霍梅尼的政策是“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接着便是大清洗,恣意杀戮,无论亲西方还是亲苏联的势力均被摧毁。

霍梅尼主义实质上就是原教旨伊斯兰主义的马克思式版本。这个主义公开号召要用暴力推翻一切现存的社会制度,在全世界实行伊斯兰革命。其要点有四:第一,政教绝不能分离,任何不谋求政权的伊斯兰教派都是伪伊斯兰教,伊斯兰就是专门从事政治斗争并不择手段夺取政权的宗教;任何不投身政治斗争的穆斯林是真主的敌人,所有真正的穆斯林都必须对他们发动“圣战”。第二,一切非伊斯兰政权,无论共和制还是君主制,都是压迫者剥削者政府,它们都是罪恶的。一切国家、民族都属荒唐概念,只有真主授予的伊斯兰什叶派伊玛姆才是合法的掌权者。因此,第三,必须建立真正的伊斯兰政府,实现伊斯兰统治。这个政府必须实行伊斯兰法律。第四,必须输出革命,现存的国际体系是不合理的,只有用伊斯兰世界体系取代它。伊朗是世界伊斯兰革命的中心,负有领导全球伊斯兰化的历史使命,霍梅尼宣布:“我们应该努力向世界输出我们的革命,因为伊斯兰是不分国籍的,是支持世界上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这其实就是伊斯兰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唯恐霍梅尼势力染指伊拉克,萨达姆一上台就开始对付霍梅尼的伊朗;而霍梅尼也在萨达姆登基时就号召什叶派起来推翻萨达姆的统治,根本没有留任何时间给别人“挑唆”。占伊拉克人口大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是霍梅尼的同宗,而霍梅尼正是流放在伊拉克的纳贾夫的十三年里(1965.10-1978.10),向当地什叶派宣教时完成霍梅尼主义的,在伊拉克什叶派里他的影响甚至超过在伊朗。而且,1975年两伊签署《阿尔及尔协议》之后,伊拉克严格限制霍梅尼的活动,1978年10月更驱逐其出境转往巴黎。霍梅尼因此仇恨伊拉克政府,公开支持伊拉克什叶派反政府暴动,并宣布他输出革命的第一站就是伊拉克。而两伊矛盾由来已久,民族渊源便是争斗不断,伊拉克人属阿拉伯民族,伊朗人属波斯民族,历史上的战争至少从公元637年就开始了,而且延续不断,仅二十世纪,到七十年代以前两国间小战斗与武装冲突就超过千次!何需“美国挑唆”?攻打伊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萨达姆也需要压制伊拉克什叶派,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此外就是萨达姆、霍梅尼都早就谋求海湾地区乃至伊斯兰世界的霸权地位,形成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而此时美国天然地又成为霍梅尼的“头号敌人”,世界上一切愚昧反动的势力,无论法西斯、纳粹、军国主义、原教旨主义(包括原教旨马克思主义)无不首选美国为敌,这是一种本能。接下去就是囚禁美国大使馆52名人质达444天的事件,就跟毛泽东当初被苏联专家组长科瓦廖夫指使去占领沈阳美国领事馆酿成“华德事件”类似。两伊战争爆发时,双方都视美国为天敌,信口开河胡乱说是“美国挑唆”两伊战争,真不知这些“学者”们读过哪怕一页有关两伊的历史资料没有。

1980年4月,霍梅尼支持伊拉克什叶派“号角党”暴乱,以恐怖袭击手段炸伤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等数十人,萨达姆立即处死什叶派“号角党”领导人萨德尔,并驱逐约十万伊朗人。自此,两伊边界每天都处于小规模战斗之中。9月16日,伊拉克收复边界争议土地300多平方公里,次日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把阿拉伯河全部主权收归伊拉克。鉴于霍梅尼对伊朗军队的大清洗,严重削弱了伊朗的作战能力,且他的伊斯兰革命也把经济搞得一团糟,萨达姆认定机会难得,便于9月22日发动对伊朗的进攻,企图一鼓作气攻占德黑兰,推翻他恨之入骨的霍梅尼政权,两伊战争正式开打。就算萨达姆不先发制人,霍梅尼也会进攻伊拉克,两只疯狗抢一根骨头,无需任何人“挑唆”都会互相撕咬的。萨达姆本人说得明白:“这一战是要解决今后50年海湾地区的霸权问题。”客观上两伊战争正合美国以及海湾国家的利益,两个极端反美并且都要称霸海湾的国家打起来,美国理应坐山观虎斗。而且,面对咄咄逼人的霍梅尼主义,除叙利亚、南也门、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几国支持伊朗外,其余中东国家几乎都在为萨达姆捧场,科威特、阿联酋、沙特等石油富国甚至以数百亿金钱帮助萨达姆对抗伊朗。而以凯西(William Casey)为首脑的中央情报局也密切地关注两伊局势,相比之下,伊拉克的萨达姆比极端狂热的伊朗霍梅尼要好一些,他至少还不至于扣押美国人当人质,至少还是政教分离的奉行者。

自从伊拉克开始进攻伊朗,处于军事优势,伊朗节节败退。由于此时伊朗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密封锁,困难重重,急需获得外界援助;苏联便抓住机会通过叙利亚总统暗中与伊朗拉上关系,答应逐步削减对萨达姆的武器供应;向伊朗提供萨姆导弹;鉴于伊朗军队原系美国帮助装备起来的,如今被封锁后断绝了补充来源,苏联允诺帮助伊朗获得越南缴获的美式武器及零部件;同意以苏联武器同伊朗换石油。整个两伊战争期间,苏联貌似中立,却是两国最大的武器供应商,战争期间,伊朗购买武器700多亿美元,伊拉克400多亿美元,大部分落入苏联的腰包。此外,以色列一直忧心萨达姆得势,一旦他打败伊朗,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曾经游说卡特政府遏制萨达姆,均无效。直至里根上台,弃卡特的“缓和”外交取“实力”外交,加上亚历山大·黑格国务卿(Alexander Haig)认同以色列的观点,为防止萨达姆打败伊朗或迫使伊朗投靠苏联,黑格说服里根,允许以色列海运美国武器到伊朗的阿巴斯港;1981年6月,又默许以色列用美国制造的F-16战机一举摧毁了萨达姆在奥希里克的核反应堆。可以这么说,正是里根政府暗中帮助伊朗打破了萨达姆锐利的攻势,阻止萨达姆大获全胜。

战争打到1982年,中情局发现伊拉克军事形势潜藏危机,萨达姆的战线拉得太长,伊朗在南方战线正部署强有力的坦克攻势。如果伊朗获胜推翻萨达姆,那么以什叶派穆斯林为基础的两伊都成为霍梅尼主义政权,不仅对于中东各国是个灾难,就是对于美国或民主势力都将是灾难。无论萨达姆还是霍梅尼,这两个狂人都是以统一伊斯兰世界为理想的,无论谁统一两伊,很可能接着便是征服整个阿拉伯世界。最佳结果便是两败俱伤,谁也无法实现其胜利梦,永远狗咬狗地纠缠下去。于是,凯西决定拉一把萨达姆,里根总统批准了凯西计划。而此时的法国正是萨达姆仅次于苏联的主要武器供应商,一直与萨达姆保持着良好关系。中情局曾经通过法国向萨达姆传递消息,但传回来的消息令人沮丧,萨达姆一度松口愿意与美国人接触,但很快反悔说他一生最恨的就是美国,美国是社会主义的最危险的敌人。直至1982年2月,由于萨达姆的胡乱指挥,兼之伊朗也改变了清洗旧军队的做法,战场形势开始逆转。经过约旦与沙特国王的持续协调,已在战场上吃了许多苦头的萨达姆终于同意安排一次与中情局的秘密会见。中情局长凯西亲自飞抵安曼,在约旦国王安排下秘密会见萨达姆的异母兄弟、伊拉克情报首脑哈桑.提克里蒂。凯西告诉提克里蒂:伊拉克正处于失败的边沿,伊朗正利用萨达姆战线过长的错误,拟突破南方进抵巴士拉,并计划扶持那里的什叶派穆斯林建立政权,推翻萨达姆。一旦伊朗军队进抵巴士拉,萨达姆政权将陷入灭顶灾难。凯西把美国的情报提供给提克里蒂之后,提克里蒂答应立即飞回巴格达汇报,并初步同意与美国分享关于伊朗的情报。两个多月以后,萨达姆从一系列失败中无可奈何地相信了中情局的情报准确可靠,这才同意让两名中情局官员直接飞抵巴格达。

在伊朗的防御战转入进攻战之后,约35000伊拉克军队在边界伊朗城市霍拉姆沙尔附近被7万余伊朗军队包围,尽管萨达姆的部队只损失了12000人,其余部队有组织地突围撤退,但伊拉克军队已经呈现颓势,伊朗军队推进到距巴士拉13英里处。北方的库尔德武装也不失时机地加入到推翻萨达姆的战争中来。此时,阿拉伯世界开始烦躁不安,一个什叶派的大一统对其它阿拉伯国家意味着灾难。首先是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阿联酋向美国表示不满,他们曾经援助萨达姆数百亿美元支持他打伊朗,假如萨达姆失败对他们自身是绝对不利的;里根政府也对两伊战争失去均势感到极度不安。分析人员提出的意见是,如果此时把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划掉,从而取消对美国公司与伊拉克交易的禁令,已为时过晚。沙特与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正积极安排停战,企图以一个委员会取代萨达姆,换取伊朗同意媾和,但两伊均不松口。阿拉伯国家只得转向美国,而焦头烂额的萨达姆显然也意识到,寻求美国的帮助是他的唯一出路。作为交换:萨达姆把他一直坚决支持的恐怖分子头目阿布·纳达尔驱逐出伊拉克;把伊拉克掌握的中东恐怖分子情况交给美国;提供苏联在这个地区活动的大批情报;共同使用关于伊朗的一切情报等等。中情局则提供两伊战争中作战双方的情报信息,这些情报使萨达姆大吃一惊,美国掌握的东西远比萨达姆本人知道的多得多。他这才接受了中情局的建议,整顿了自己的军队乃至政府部门。如此,伊拉克军队开始获得战场喘息的机会,他们打了好几次漂亮的阻击仗,美国与伊拉克的情报联系终于在1982年8月初步建立起来,伊朗的攻势终于被阻止住了。从此两伊便陷入僵持状态,达两年以上。

然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对此表示担忧,他们的专家们提出反对意见:萨达姆是中东的新的妖魔,美国与之任何联系都会助长这个妖魔,一旦他羽毛丰满,反过来第一个要咬的就是美国,中情局与萨达姆的联系是在玩火。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霍华德·泰切尔(Howard Teicher),他一直被公认为华盛顿的一流中东问题专家,在就任里根给的职务以前,便以中东问题评论著名。还在萨达姆发动对伊朗的战争之前九个月,泰华德便预言这场战争的必然性以及惊人准确的爆发时间。但美国政府里另一批人则认为,泰切尔的立场是亲以色列的。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Harold Brown)就否定了泰切尔报告所做的结论,后来的进程证明了泰切尔报告的准确无误,他于是反过来以极其尖刻的言辞挖苦布朗部长。泰切尔大声疾呼:“萨达姆是个疯子,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去制止他。”他认定如果萨达姆打败了伊朗,转过头来就要打断美国的脊梁骨。这个观点得到政府里不少人的支持,例如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军事事物的唐纳德·福蒂埃(Donald Fortier)。奥利弗·诺斯(Oliver North)干脆把萨达姆的伊拉克称为顽固守旧的恐怖主义国家。泰华德还说:“我们给伊拉克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以防止他们被伊朗打败。我们看出了他们的防御战线上的关键性弱点,我们知道伊朗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巴格达。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原教旨主义的什叶派国家在伊拉克南部建立,这把我们吓得要死。所以我们告诉萨达姆:‘醒醒吧,你的战线上有筛眼。’那就是我们说的话。我们给他们战略上的忠告。我们救了他们。”

1988年初夏,在中情局提供情报并帮助设计的复合作战计划指导下,伊拉克军队以一个空前漂亮的作战击败了伊朗军队,顺利收复法奥半岛。此战彻底摧毁了伊朗的作战信心,重振了伊拉克的士气,终于导致两伊和谈签署停战协议。两伊战争使双方的实力都遭到极大破坏,首先是人口伤亡达两国总人口的4.5%:死亡100万、伤170万。两国的经济损失据测算达9000亿美元,外汇储备都已经枯竭,双方均负债累累。世界又一次领教了伟大领袖为实现他们的革命理想所造成的灾难!对于美国,最乐意看到的结果是伊朗遭到严重挫折,两伊战争以后,伊朗在海湾地区的霸主地位基本上不复存在,霍梅尼非但已经无力继续他狂热的伊斯兰革命,而且停战后不久便死去了,他的继承者不得不收敛锋芒,老老实实地处理国内问题。霍梅尼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伊拉克,此战不仅证明伊朗无力战胜伊拉克,其它输出革命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最得到安慰的还是阿拉伯各国尤其是海湾产油国,霍梅尼的革命一旦得以输出成功,它们将不复存在。

里根再次当选以后开始扩大美国与伊拉克的关系,首先恢复了美伊外交关系,这是美国国家安全会员会官员们最反对的举措。然而美国国务院另有强大的亲阿拉伯势力,他们讨厌犹太人的以色列,主张利用萨达姆制约以色列和伊朗。决策人物的意见则是不使两伊之战出现胜利者,所有美国扶持萨达姆的举措仅仅在于中情局以情报支援阻止了伊朗大获全胜,这是美国和海湾国家共同利益决定的,跟中国那些“扶植萨达姆政权”之议论风马牛不相及。如果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吞掉伊拉克,不仅中东地区,整个世界将会成另一副模样。须知,至今还在垂死挣扎的恐怖主义袭击,就是霍梅尼主义之恶果,此题目可以另行讨论,此处不赘。

果然,两伊战争大局已定但尚未结束,萨达姆就已经开始反美了。不过这时他以反以色列为口号进行反美,美国势力不除,他的中东霸权绝对无望,这是根本利益决定的,绝非其它原因可以导致。直接的诱因则是美国粉碎了他的中程导弹之梦。1988年春,中情局截获一个情报:阿根廷、埃及、伊拉克三国军方已经签署秘密协议,联手在伊拉克制造潘兴II式中程导弹,阿根廷称“秃鹰II”,埃及称“巴德尔2000”。全部资金由萨达姆提供,各部件采购或盗窃自欧美各有关公司,所有技术、原料、部件均运至伊拉克摩苏尔附近的“萨德-16实验室”制成成品。而化学武器生产则由建在开罗以北阿布扎巴尔城的“制药厂”完成,该厂的技术、设备、器材等均由瑞士克雷普斯公司提供,萨达姆付钱。牵涉进来的西方公司有:西德的梅塞斯密特公司,它为伊拉克提供模拟实验室和指挥控制部件以及有关的一切专门技术,该公司获利2.5亿美元;西德的康森公司提供二百名专业人员,帮助训练伊拉克科学家;西德的M-B-B公司帮助阿根廷、埃及技术人员学会设计火箭发动机;其下属的特兰斯特克尼亚公司则负责运送全套设备到摩苏尔,装备好“萨德-16实验室”;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负责输送生产装备与技术到伊拉克;法国的CFF·汤普森公司负责发展导弹的制导系统。这个庞大的秘密计划全部由萨达姆付账,埃及与阿根廷军方出面,最终以伊拉克为主的三国均受益。这项计划的核心在于法国的汤普森公司的制导和西德梅塞斯密特公司的火箭推进技术,如果成功,埃及和伊拉克将各拥有200枚射程600英里精确制导导弹,并且还能持续生产。如此,中东将热闹非常。

1988年6月24日,没人弄得清楚是否中情局授意,美国海关在巴尔的摩截获了埃及空军C-130运输机准备运往开罗的432吨碳纤维货物,这是远距离弹头外层和火箭发动机喷嘴以及隐形飞机涂层不可或缺的材料,为美国法律严格控制出口的货物。几乎同时,加里福尼亚圣克莱门托法院提出刑事指控,逮捕了3名涉嫌盗窃高级火箭技术、装备往埃及的专家。另一边,英国海关情报人员后来逮捕了两个伊拉克人,他们企图船运伊拉克的美国生产的高速电子电容器亦被截获,这种电容器用于引爆原子弹的雷管。以色列人独自行动,刺杀这个计划的瑞士籍总工程师A·施罗茨,虽未遂但导致他再也不敢涉足这个项目。接下去,老布什并分别向埃及、阿根廷两国施压,迫使其彻底查清该计划并处理有关军人。如此,在中情局的指导下,萨达姆花费了32亿美元精心策划的中程导弹制造计划功亏一篑,被美国彻底摧毁。这是否可以列为“美国扶持萨达姆”的证据?

1988年9月20日,两伊战争签署停战协议,萨达姆本来可以开始恢复国计民生,但他的野心促使他没有这样做。仅仅安顿了一下伊拉克国内经济,萨达姆几乎立即转入反美。他的中程导弹计划被美国彻底摧毁,憎恨是不言而喻的。萨达姆首先向海湾国家发难,除公开宣布赖掉战争期间所欠各国300多亿美元的债务之外,还要求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三国各赠送100亿美元,理由是打伊朗是为这几个国家效力,理应补偿;另要求跻身海湾国家组织,但都被拒绝。萨达姆根本无需根据就宣布这些国家拒绝其要求是美国的阴谋,甚至连当时国际市场油价下滑,他也说是美国反对伊拉克阴谋的结果。他也摸准了阿拉伯民族的脉搏,1989年3月,以色列向埃及移交西奈半岛,引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再次骚动,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叫骂埃及是阿拉伯的叛徒,阿拉伯盟主的位置彻底空置。萨达姆觉得机不可失,于是激烈抨击以色列间接抨击美国,以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

1990年3月中旬,由三家西德公司和一家伊拉克人开设于伦敦的公司建立在利比亚拉布塔的化学武器工厂,在刚刚开始生产芥子气、神经性毒气时便神秘失火彻底烧毁。此前18个月,中情局就侦知了这个工厂,里根与布什交接总统职位时分别向当时的西德政府施压,迫使欧洲停止所有化学原料、技术出口利比亚,导致该厂暂时停工,未能如期于1989年夏天投产。而此时的神秘大火中情局宣布它不知情,个中秘密大约永远也不会弄清楚。卡扎菲与萨达姆都暴跳如雷,他们明知美国人脱不了干系却毫无把柄。4月1日,萨达姆这个希特勒式的人物对伊拉克军官发表演说:“如果以色列人试图以任何方式反对我们,我们将保证让他们的半个国家毁于大火”,“无论谁用原子弹威胁我们,都将被化学武器彻底消灭。”这个疯狂的讲话震惊世界,也立即得到阿拉伯极端分子的拥戴,一些极端组织跟着宣称:萨达姆·侯赛因正是阿拉伯世界正在寻找的领袖,一个坚决抗击美国、以色列的伟大领袖!

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立即发表声明:“我认为这些言论很坏,我强烈要求伊拉克立即放弃使用化学武器。”鉴于萨达姆在镇压库尔德和两伊战争时期已经数次使用了化学武器,如此放肆的声明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为了保持与伊拉克的正常外交关系,从而维持海湾地区的稳定,美国以多尔为首的五位有影响的参议员立即访问巴格达,他们在摩苏尔会见萨达姆时递交了布什总统的信件:“在你最近的讲话中,你威胁说要使用化学武器来对付以色列,这已经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如果你重新考虑这样危险的规划和这样刺激性的言论与行动,那么,对于你,对于中东和平,都会是一件好事。”萨达姆当即开始发脾气,他强烈谴责美国的中东政策,指责说西方的“轰动”完全是美国掀起的反对他本人的宣传活动。多尔和陪同访问的美国大使格拉斯派女士委婉地亮出了制裁的底牌,萨达姆于是马上转变了态度。随后,英国截获了萨达姆可以用来制造超级大炮的八根特种钢筒;美国卫星发现了萨达姆建造的导弹发射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发射打击周边国家首都的导弹;又侦查得知萨达姆在毛里塔尼亚沙漠里的导弹试验。萨达姆紧接着又向科威特、阿联酋发表战争恫吓,指责它们跟随美国限制伊拉克石油收入的阴谋;外交部长阿齐兹致函阿盟,除了重复上述指责之外,还凭空指控科威特盗窃伊拉克的石油、与美国合伙在伊拉克境内搞军事基地;1990年6月,萨达姆接见美国大使正式谴责美国正在进行一场围剿伊拉克的“经济战争”,“海湾国家压低油价的政策正在损害伊拉克的生存”。

老布什可谓一相情愿地期望与伊拉克的正常外交关系,他也犯了以正常人看待萨达姆的错误,甚至期望利用萨达姆实用主义一面变成温和派。然而,就在利比亚失火的次日,萨达姆绞死了英国记者巴佐夫特,白宫并没有如同其它盟国那样表示强烈抗议,而是以“我们没有任何判断”打发了记者们。这个时期布什的严重的失误日后为美国支持萨达姆提供了口实,就连萨达姆本人也借此扬言他以为美国默许他打科威特。中情局不断拿出萨达姆要向科威特进攻的情报,但老布什的幕僚中,不乏习惯于正常思维的人。他们认定萨达姆没有能力再打一场战争:债务高达600亿美元;精锐部队已经在八年战争中消耗殆尽;苏联忙于国内麻烦已经失去了争夺势力范围的积极性;伊拉克人民理应倾向于经济复苏而厌倦战争。萨达姆不会这样想。拿下科威特就朝“石油财富归全体阿拉伯人所有”前进了一步,消灭一个“为富不仁”的小君主国是多数穆斯林高兴的事;不但欠科威特的近200亿美元可以一笔勾销,别的海湾债主国也必然会勾消债务;科威特石油岁入100多亿美元、储备800多亿美元、海外资产逾1000亿美元都将归伊拉克所有;连同科威特的石油储量,伊拉克可与沙特平起平坐。如此一革命就暴富对萨达姆是不可抗拒的诱惑,也都将成为阿拉伯盟主的重磅砝码。美国人永远弄不明白的是,以残暴手段统治下的,只能是统治者的工具。

1990年7月17日,中情局送交老布什的报告说,已有3万多伊拉克军队陈兵科威特境外,而且每天都在增加,这些军队绝非恫吓科威特所需要的。27日再次开会,报告说这些军队已经接近10万,而且启用了一个关键性的雷达设备,这套设备自两伊停战以后就关闭了。五角大楼与中情局都认定进攻就在近日内发生,中央司令部秘密请求老布什,批准美军舰队到波斯湾显示一下武力,并警告萨达姆,如果科威特遭到袭击,美国必将有所反应。老布什没有批准这个请求,他认为所有证据中缺少直接获得于萨达姆高层来的证据。老布什的错误信息来自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他告诉老布什说萨达姆亲口说的,在未与科威特的萨巴赫到吉达会谈以前,决不会入侵科威特。约旦国王也告诉美国同样的消息。而贝克国务卿在西伯利亚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会晤时,苏联外长告诉贝克:萨达姆不过在吓人而已,他根本无意入侵科威特。谢还补充道:苏联没有得到任何入侵的消息,“我信任他。”尽管中情局越来越坚定地报告说入侵在即,可老布什却在跟萨达姆的电报里玩深沉,他没有发出哪怕稍有强硬言辞的警告,却在强调改善美伊关系的重要性。8月1日,中情局向老布什发出最急迫的报告,断言入侵将在24小时之内发生。有关官员的会议开了。老布什最后发言,他依旧不相信萨达姆会发疯到入侵科威特的地步上去。当晚8点半(波斯湾时间2日凌晨4点),萨达姆攻入科威特。

第二天一早,老布什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各要员表达了意见,老布什对记者说:“我们不讨论干预问题。”与会者的印象是,老布什对如何反应似乎依旧举棋不定。此时撒切尔夫人正访问美国,按照预定计划老布什应该前往科罗拉多会见撒切尔夫人,但他对此也犹豫不决。记者们发现,老布什在新闻发布会上语无伦次,依旧说美国没有考虑对入侵采取军事行动。撒切尔夫人见到布什便说:“乔治,你必须知道,他是不会停止的。”当例行外交礼仪结束之后,撒切尔夫人直截了当地问:“现在你打算对伊拉克人做些什么?”布什尴尬了一会回答:“我不知道。”撒切尔吃惊地望着他,布什补充道:“我们有很多选择。”撒切尔夫人震惊了,几乎是喊出来的:“你必须立即做出反应!”她盯着布什:“总统先生,我们将支持你们。”“你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个人。”看着老布什那一副窝囊相,撒切尔夫人气疯了:“我知道,如果是罗纳德.里根,他会怎么做。是的,是的,我知道。我们的朋友,我的朋友,里根总统,他会勇敢地面对这个,这个……”老布什依旧没有表态,撒切尔激动起来,她伸出右手,抓住老布什的膀子,说:“这个人是希特勒,以前我们曾经在一起。我们曾经遇到过像这个人一样的人。我们可以再干一次。我们必须再干一次!”直到此时,老布什才回答:“我们要干。”撒切尔似乎没有听清老布什的话,她丢下一句话:“乔治,这不是摇摆不定的时候(“Don't go wobbly on me now, George.”)。”随即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敏感的记者们感觉到布什总统转变了,他变得强硬起来,正是在这个“铁女人”的激励下,老布什决定动用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力量,阻止萨达姆的入侵。

当“沙漠风暴”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萨达姆的军队时,老布什的幕僚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和罗伯特·盖茨向他表示忧虑:如果顺势推翻萨达姆政权,很可能会有一个什叶派独裁者取代萨达姆,那么美国将冒什叶派统治的伊拉克与伊朗走到一起的危险,中东局面将更不乐观。老布什于是决定见好就收,自己寻了个乐子安慰自己,叫做“100小时战争”。盖茨还预言伊拉克人不会发生任何暴动,事实证明他错了,什叶派发动了暴动,占领了纳西里耶和巴士拉,从多国部队的打击下解脱出来的萨达姆,立即调动“共和国卫队”予以残酷镇压,造成10万余伊拉克人被杀,50多万人背井离乡。这比整个海湾战争的牺牲要大得多,可中东那些阿拉伯国家,他们宁可什叶派流血,也不愿看见什叶派掌权的伊拉克出现在波斯湾。老布什于是也就视而不见,默认了萨达姆的暴行。到4月初,平息了南方什叶派叛乱的萨达姆,又移师北方,库尔德人成为“共和国卫队”的杀戮对象。政治总是卑鄙的,愚民则是悲惨的。海湾一战,老布什是胜利者,萨达姆也是胜利者,失败的只是伊拉克人民。

美国的新闻界和议会并没有都沉浸在胜利的欢呼声里,他们还在战争尚未结束之时就开始追究责任,追究萨达姆入侵以前美国“不作为”的责任。中情局首当其冲,接着就翻出老布什的犹豫不决,结果与当初“反作为”的卡特总统类似,满以为打了个漂亮仗的老布什丢了总统的“乌纱帽”,连任竞选失败。他留下的萨达姆只得由他的儿子来收拾,不仅麻烦大得多了,而且在主权庇护下的萨达姆,继续为非作歹达十年之久,有多少伊拉克的百姓,其中包括妇女儿童,成为萨达姆暴政下的冤魂?联合国在海湾战争胜利后一份报告里确定,将有17万5岁以下的儿童将会死去,如果不立即修复那个国家的洁水设备的话。阿拉伯人,对于什叶派的夙怨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这是导致恐怖袭击的主要原因。好在小布什比他爹强得多,坚持民主制度是不错的,任何人群,如果不学会民主,和平与幸福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作者:猞猁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猞猁于2010-9-12 周日, 下午10:52修改,总共修改了3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猞猁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176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