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林斤澜《门》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林斤澜《门》   
所跟贴 这篇小说可以代表汉语文学的巅峰。 -- 草根 - (412 Byte) 2007-4-25 周三, 下午1:55 (401 reads)
nunia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文章标题: dissenting opinion... (385 reads)      时间: 2007-4-26 周四, 上午1:17

作者:nunia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对《林斤澜说》中有关刘绍棠部分的声明
曾彩美

《文学报·大众阅读》1718期上刊载了程绍国的文章,《潮兮鱼兮—— 林斤澜眼中的端木蕻良、骆宾基、萧军、杨沫、浩然、刘绍棠》,文中节选了《林斤澜说》中有关刘绍棠的说法。应该指出的是,不知道林斤澜不了解事实还是记忆有错误,文中有不少歪曲的地方。加上了程绍国的点评之后,我感到其中有一些恶意。

我与刘绍棠相依相伴40多年,自信了解他的功过是非。这里仅就文中涉及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林斤澜说:“倘若不跟浩然争当北京市作协主席,刘绍棠还死不了。”还说,“大会通过了。可是上任的时候,他却死了。”

让我莫名惊诧的是,年近八旬,一直被绍棠和我尊为大哥的林斤澜,为什么要歪曲事实,贬损同吃一锅饭的小老弟呢?

事实胜于雄辩啊。在1997年刘绍棠不幸逝世的时候,北京市作协主席的职位还是由德高望重的管桦同志担任的。而新一届北京作代会的召开和新一届北京作协主席的产生,是在一年的5月下旬。此时刘绍棠已经乘鹤西游,怎么可能去跟浩然争当主席而再死第二回呢?

其实林斤澜自己最清楚,有将近10年的光景,他已经和刘绍棠没有任何交往,心存成见,形同陌路了。可是根据此文,林斤澜却说:“我跟他说,静心养病。他向来听不进人家的意见。我曾和人私下商量,主席设个虚的也可以。他不同意,跟人说:‘我不当,难道让浩然当吗?’”

即使假定刘绍棠当时还在,作为小说家的林斤澜虚构的故事情节也很不合理。林斤澜与刘绍棠早已绝交了,在公共场合见面唯恐避之不及,能去好言相劝吗?更重要的是,刘绍棠虽然对浩然在文革中的表现有所不满,但一直把他视为乡土文学创作的同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刘绍棠不可能去跟朋友争权夺利,这一点心胸狭窄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林斤澜也说过,刘绍棠是个讲义气的人。

更离谱的是,《林斤澜说》断言,刘绍棠“要把仕途和文坛走到顶级。”这样地颠倒事情的本来面目,朋友白做了。刘绍棠生前一直反对官本位,主张作家不要去做官,这是有文章为证的。他不仅这样主张,而且身体力行。我认为有些事情不值得夸耀,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由于他的成就,加上与领导较为良好的关系,想做官是不困难的。刘绍棠与一些领导人保持着朋友的关系,并且从来不想利用这样的关系。1984年7月,他给胡耀邦同志写信,力陈自己不是“官才”,从政不如从文,还是一辈子写小说最好。我认为,这一切表现出他的本分和单纯,表现出作为文人应有的风范。

1990年,刘绍棠发表《在野从文》,进一步阐述了不入仕途的行为准则。1994年7月,他这样地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第三个特征:“一个终生不入仕途的完整职业文人。”对此,他感到自豪。

随着“官本位”的思想的泛滥,在作家当中热衷于做官,热衷于官场文化的人也不在少数了。我本以为刘绍棠在这方面的言行可以为人所借鉴,不料他的朋友却往相反的方向去理解,真是令人失望。

谢谢林斤澜这样说,“刘绍棠以他最后的精力,写完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他最后的力气还是放在写作上。” 林斤澜又说,“他写作勤奋,以多取胜,是个多产作家。” 程绍国则进一步发挥,说刘绍棠在浪费纸张。

刘绍棠与生俱来就是写作的命。不幸的是,他命运多舛。21岁的时候被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43岁的时候才重返文坛。1988年又中风偏瘫,以后一直与病痛搏斗。不论在看不到希望的岁月里还是在病痛之中,他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刘绍棠确实是多产的作家,但绝没有粗制滥造。我不想过多地谈论他的成就,历史将会做出评判。

我想对程绍国说的是,我会认真地阅读《林斤澜说》,也希望你读一读刘绍棠的作品,运用自己的脑髓去评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必有收获。

我想对林斤澜说的是,文学界其实已经很不象话了。现在,作家的文学功底、风度和社会责任感都大不如前了。应该说,对此老一代的作家是有责任的。作为刘绍棠那一代作家中的长者,林斤澜不但缺乏智慧和感悟,而且追寻着一些不争气的年轻作家,热衷于谈论奇闻轶事和不靠谱的道听途说,让人十分失望。按照中国的传统,文人是重友情的,这种友情甚至会传到下一代,也就是所谓的世交。林斤澜经历过狂风暴雨,经历过友人的早逝,又经历了漫长的时光,理应对于事业、友谊和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在此时,以十分怪异的态度谈论友人的故去,也许只有自己才知道是为什么。

最后,还想对《文学报》说几句话。你们认为,刊载评论刘绍棠地文章是“不为尊者讳”。但是,不论是对尊者还是对其他什么人,都不能缺少对于人的尊重。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不可以违背事实,不可以把道听途说当成宝贵的材料。当我看到贵报甚至把刘绍棠和浩然的照片张冠李戴的时候,真的感到无法信任你们了。

2007.2.21.

作者:nunia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nunia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2210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