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很多时可以“成败论英雄” (虽然有例外)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很多时可以“成败论英雄” (虽然有例外)   
加人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2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3891

经验值: 330971


文章标题: 很多时可以“成败论英雄” (虽然有例外) (357 reads)      时间: 2007-3-03 周六, 上午2:00

作者:加人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前言

最近我发觉了我家里长辈有人长期骗我。我受很大的打击。病倒在床上。病了两天。今天开始恢复过来。虽然我这几天才发现我受骗这事。但这些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 不应再令我烦恼。
我就在网上写这篇短文。 借此分散一下精神。

普遍性和例外

一般来讲,书读的多的人更聪明。大学生胜过高中生。但也有例外。 西方,有些人中学就出来创业。事业超过大学生。
但不可以得出 一般中学生超过一般大学生的错误结论。
所以,以学历招选人是个重要的指标。


我看到某网友批判芦笛。但这网友的论据大有问题。
我对事不对人。不提这网友的名字。以下只批驳他的观点。

-------------------------------------------------------


某网友 (批判芦笛)

芦笛的毛病是以成败论智力
1)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不可以成败论英雄,故项羽虽然兵败_下依然被视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以成败来论智力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2)从老芦极力推崇的逻辑思维来说,需要另外一个假设:就是“成功的人一定聪明,失败的人一定笨”。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当然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失败者马谡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崇祯皇帝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拿破仑 希特勒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人。

3)不如别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不如人而来的自卑心理,更糟糕的就是自认劣等民族的奴才心理。一但心理上成了别人的奴才,成天抱怨自己的老祖宗不够聪明,自己的语言是劣等语言,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再强的狗永远只能是狗,再弱小的狮子也是狮子,只有狮子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拼命煽自己耳光的人永远得不到尊敬。

-----------------------------------------------------------

加人

某网友的思维是 标准的大老粗思维。
粗粗地看一部煽情的戏剧,
读一首古诗。你会觉得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细细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转来以下一篇好文。 看看真实的项羽。


------------------------------------------------------
作者:丁守卫 (作者单位:市委组织部研究室)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

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

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

(秦将章邯其后率所部向项羽投降,项羽担心降兵可能生变,于是命楚军在一夜间在新安城南杀掉秦降兵二十余万人)

但却被包装,变成一个 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被写成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细分析,项羽的失败绝非偶然。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四面楚歌,走上了绝路,由此导致楚亡汉立,固然与项羽的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和关键时刻当断不断以及杀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应归咎于他失败的致命伤。
可是,对自己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项羽至死还执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悲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着的刘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当上皇帝后,刘邦有次在洛阳南官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从来不会毫无根据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项羽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从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今气盖世”中就可感受到他委实是个自高自大的“自恋狂”。中原逐鹿,沙场征战只知道一味地“单打独斗”,而不知道招募英雄知人善任,即使自己“力拔山今气盖世”又有何用?其最终的失败无疑是铁定了的。

而我们看刘邦的诗“大风起今云飞扬,威加海内今归故乡,安得猛士今守四方1”

那种“安得猛士”、求贤若渴,盼望天下英雄为我所用治国安邦的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肺腑。所以,楚汉相争,鹿死谁手,仅仅从两个对手吟唱的诗中就可看出端倪,找到答案。


-----------------------------------------------------------

某网友批芦笛之二

2)从老芦极力推崇的逻辑思维来说,需要另外一个假设:就是“成功的人一定聪明,失败的人一定笨”。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当然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失败者马谡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崇祯皇帝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拿破仑 希特勒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人。
--------------------------------------------------

加人
这里的问题是个相对的问题。马谡当然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懂得基本兵法。 但他的敌手比他更聪明。 马谡失败就是不够对手聪明。这里成败完全可以论英雄。


崇祯皇帝不是蠢人。而他军事上远不及他的对手聪明。当然大败。

以下我转来刘亚洲对“聪明人崇祯“ 的深刻分析

------------------------------------------------------

刘亚洲(解放军将军)


崇祯为什么不能用人才?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刻薄。他拥有世界最大的帝国,心却比针尖还小。有两点可以说明:一、他不敢负责。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建议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援京师。此举意味着放弃辽东。崇祯皇帝明明想这么做,而自己偏不说,要让臣属们说。臣子们早看透了这一点,偏不说。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是,崇祯召一个大学士商议此事,大顺军的炮声已在西直门外隆隆响起。崇祯说:“今事已急,此议如何,你说一句话就可以定夺啦!”那个大学士跪在地上,不发一言。崇祯追问再三,大学士始终像个哑巴。崇祯皇帝一跺脚,回后宫去了。须臾,城破。二,崇祯具有深刻的农民性格。这一点无疑是朱元璋血脉。“东事”和“剿匪”都需要钱,前方再三告急,崇祯甚至打算借民间一年的房租,结果全国怨声鼎沸,骂崇祯皇帝是“重征皇帝”。他没有钱吗?李自成破紫禁城,打开皇宫藏钱的地方,不禁惊呆了。库中“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有许多金银都发霉了。如此巨大的积蓄,何愁发不出军饷?李自成吃了个饱。 人才中不乏天才。崇祯更不敢用天才。袁崇焕就是天才,所以才死得那么惨烈。史载,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说:“予我钱粮兵马,我一人足以守辽。”多豪迈!崇祯无语。他为什么无语?他阴暗的心里那一刻飘过什么呢?我觉得那一刻他肯定生出了一丝嫉妒心。我就不信崇祯后来能被皇太极那么拙劣的反间计瞒过,磔袁督师于市。根据崇祯的性格,我敢说他可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嫉妒。中国人也最不缺嫉妒

-----------------------------------------------

某网友批判芦笛之三

3)不如别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不如人而来的自卑心理,更糟糕的就是自认劣等民族的奴才心理。一但心理上成了别人的奴才,成天抱怨自己的老祖宗不够聪明,自己的语言是劣等语言,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再强的狗永远只能是狗,再弱小的狮子也是狮子,只有狮子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拼命煽自己耳光的人永远得不到尊敬。

------------------------------------------------------

加人


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里。绝不是优秀,也不算劣等。这如一个学生在班里成绩中等。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中国的‘中’字就是很好的表达。

普通人和别人见面说:嘿 你看来精神饱满。挺好啊!
但医生见人,就要从人最恶劣的地方说。。

芦笛给中国人诊断,就要说最坏之处。 老芦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往往不能容忍洋人同事对中国人的批评。我看不出老芦有想当”狗“的倾向。

有些事实要面对。很多东西不是‘我想当狮子就当能当狮子’
你看中国足球,你想赢就会赢吗? 俄国吞并了大片中国的领土。
你可以幻想,中国军武器比俄国更好,战术更优良。可以夺回失土。但事实就是相反。

中国今天还在向俄国买武器。俄国呢,第一流的武器就卖给印度,第二流的才卖给中国。

以上中国比不上别人的事实
是因为这里海外论坛几个网友‘想当狗’造成的吗?


----------------------------------------------

加人

以下说些离题的东西。因为我还是要尽少上网。现在不说。
将来就忘记了。

1)
我称芦笛为主子。一方面是开玩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学问,智力比我高多了。只有万润南这类人(要不是命运,今天他坐的是胡锦涛的位置)才敢称老芦“芦兄”。 我是万万不敢对芦笛称兄的。


2)

大家一定听说过著名以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为小说的
《飘》(Gone with the wind)又名《乱世佳人》。
据说那是江青 爱看的片子。

我现在看南北战争的记录片。感受很深。发觉这片名翻译成‘飘‘ 是个大错。 人心情好,就叫心情轻飘飘的。心情不好,
就叫心情沉重。 南北战争越打越烈。打得尸横遍野。后来用了焦土政策。把整个亚特兰大城都烧了。 无数人无家可归。

在这痛苦的时代中,一个女人在爱情上不断失败。这是一个双重悲剧。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很沉重。我总结后,无论如何都找不到‘飘’的感觉。 还是 “乱世佳人 ”翻译的比较准确。

再想,江青也应该爱看这电影。因为她也饱受内战之苦。
另一方面,她想追求的几个男人也追不到手。可想象江青看这电影时心情的复杂。





作者:加人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加人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4419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