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亡命之徒格瓦拉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亡命之徒格瓦拉
所跟贴
李先生的叙述很复杂。
--
茅境
- (61 Byte) 2006-11-05 周日, 上午4:16
(230 reads)
nunia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5/11/04
文章: 2184
经验值: 5079
标题:
精选:论革命与亡命之士
(232 reads)
时间:
2006-11-05 周日, 下午11:44
作者:
nunia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他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奉对象与其说是为《资本论》所说服,不如说是为马克思文章中的那股唐•吉诃德式的批判激情所倾倒。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他的学员,更不是他的血液,而是他精神上的杜西尼姬。骑士的出征需要太阳的牵引,为此,唐•吉诃德认领了那个村姑,切•格瓦拉认领了马克思著作。然后他们骑着同样的瘦马,举着同样的长矛,一个冲向风车,一个冲向帝国主义。这真可说是一对真正的文化孪生兄弟。
。。。
因为切•格瓦拉关心的不是政权的获得,而是在路上的流浪和奔波,只是他的流泪形式是游击战,而不是凯鲁亚克笔下那群美国孩子的吵吵嚷嚷。 (ha, i find a typo error in this paragraph...)
。。。
切•格瓦拉的革命家生涯,从一开始便显得与众不同。他的革命不仅没有纲领,而且不在乎是在危地马拉还是在古巴。也即是说,他没有革命家通常怀有的野心,而只是出于纯粹的志愿和义务,其行为方式与其说是个狂热的革命者,不如说是个风度翩翩的佐罗式的的义侠。如同马克思当年自称为世界公民,切•格瓦拉同样不以国籍为意,假如他正好旅游到非洲,他照样会成为那里的游击队员。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游击队员,一如世界公民马克思,骨子里是一个在路上的唐•吉诃德。这种唐•吉诃德式的精神气质将他和马克思连为一体,也使他和游击战相伴终生。南美的丛林,成了切•格瓦拉这位文化斗牛士的斗牛场。由此,格瓦拉呈示出革命的本质涵义。
。。。
切•格瓦拉这种革命秉性的精彩之处还不仅仅在于夺取政权的战斗,而更在于取得政权后的去留。无论按照哪一条革命原则,执政了的革命者都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力而把自己重新抛入游击状态。可见,当格瓦拉放弃了部长的职位重返业林时,他不仅开了共产主义革命历史上的先例,而且在以后的革命史上也成了绝响。当然,人们可以对比作出种种推测和解释,诸如格瓦拉的脾性不习惯执政生活,或者他有更大的抱负,乃至他受了某种指令为古巴共产党实现统一南美的野心,如此等等。因为对一般的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革命的敌人来说,格瓦拉的这种行为实在太不可理喻了,所以他们所作出各种各样的理解在他们各自的逻辑都是成立的。而我们关注的却是格瓦拉弃权的历史文化意味,不管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有多少具体的原因和背景。
。。。
因此,真正的革命传奇不是由罗伯斯庇尔那样的人物体现的,而是由小说《牛虻》中的男主人公构成的,具有佐罗式的浪漫,唐•吉诃德式的诗意。革命不应该是一种夺取政权的手段,而应该是一段历史的审美标记;它既不是阶级相残,也不是恩怨复仇,更不是对异类的追杀,而就是一首诗歌,一曲浪漫的交响,一次毫无功利意味的行为艺术,一种对历史对人性的双重审美观照,一场唐•吉诃德式的征战,一个叫做海伦的美女。
。。。
作为历史的审判标记,革命的本质涵义在于自由。革命不是一个民主程序,而是心灵的自由抒发。正如民主政体从来就是诞生于和平的选举的议会的方式,自由的冲动和抒发必然导致对革命的倾心和向往。任何将革命说成是建立民主政权的途径的宣言或纲领,都是功者主义革命求的政治谎言。因为革命没有目的地,革命者一掌权就成了执政者,所以革命者倘若不想丧失革命的本性,那么只能将自己限定于在路上的状态。革命是一种特殊的流浪,而革命的自由性质也就在流浪中敞开,敞开为唐•吉诃德,敞开为海伦。没有人描述过海伦如何美丽,但人人都向往美国的海伦;同样,没有人讲说过自由的模样,但革命总是因为自由而使真正的革命者如醉如痴。革命者在根本上不是理性的产物。无论是批判理性和理性批判,都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革命者。革命者乃是政治侠客,现代历史上的神话人物或者英雄传奇。也即是说,革命者不是《资本论》那样的巨著培育的,而是源自一种悠久的文化气脉,诸如西班牙的唐•吉讨德、英国的罗宾汉、德国的齐格氏,或者中国的聂政、荆轲,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那类人物,如此等等。
。。。
至此,再回到乔治•奥维尔的理性批判,切•格瓦拉革命道路的历史意味便更加明了更加突出了。这是又一个完整的三段论,从马克思的批判理性到奥维尔的理性批判再到格瓦拉的革命道路。在马克思批判理性终结的地方,奥维尔开始理性批判,而在奥维尔理性批判止步之处,出现了格瓦拉的革命方式;最后,格瓦拉革命的唐•吉诃德精神不是对马克思批判激情的扬弃,正好是马克思早年的唐•古诃德灵魂的回归。历史的确如同黑格尔所猜测的那样,是一个圆圈,是一种循环,是命运的轮回。乔治•奥维尔以理性的批判扬弃了马克思的批判理性,而切•格瓦拉则以唐•吉诃德的方式复活了马克思的革命灵魂;在此,主宰整个轮回历程的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们认定的客观规律,而就是人类渴望自由的天性。自由的马克思一旦变得不自由,便由自由的奥维尔拯救之;而自由的奥维尔无以将自由彻底地充分化时,自由的格瓦拉便用生命完成了奥维尔在理性维度上永远不能完成的对自由的终极渴望。自由的火炬经由思想到文字,再从文字到行为方式,或者说以革命为形式的行为艺术,层层传递,勾勒出一个绚丽的轮回轨迹。此乃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最有诗意的部分,以理性为表层形式和以灵魂为深度结构的一个现代神话;理性是批判的,灵魂是以自由为指归的。
。。。
我想,切•格瓦拉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也同样具有这种特征,热爱诗歌,甚至写作诗歌;至于他所爱戴的诗人是聂鲁达还是艾略特,这是无关紧要的。他热情好动.但上帝彷佛预料到他要成为一个革命者似的,赐予他天生的哮喘病症,以冲淡他身上的阳刚之气。革命家一旦阳刚过分,就会成了斯大林式的钢铁领袖,从而丧失革命的女性特徵。严重的哮喘如同医生的职业一样,在格瓦拉是颇具象征意味的。这种象征性就好比中国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流泪一样,以生理上的病症铸就一种革命者应有的纤弱,一种殉难者特有的女性特征。就像林黛玉一面流泪一面写诗一样,格瓦拉一面咳嗽一面射击。革命者和诗人就是如此的相像,敏感,清瘦,病容满面由于灵魂过度的挣扎,所以脸色显得格外的苍白。我想,正加所有优秀的男子都倾慕林黛玉这样诗意盎然的少女一样,所有多情的少女都会爱上格瓦拉这样疾病缠身的革命家。人性的审美在人世间是永远息息相通的,一如大海的潮汐,以潮涨潮落的节奏呼应了生命的脉动。
。。。
从革命家的这种生命境界出发,切•格瓦拉正好走了与马克思截然相反的生命道路。马克思是从浪漫激情走向批判理性,从绝对理性走入《资本论》,最后从革命走向专政,沿着理性的逻辑一步步走向团伙,走向世俗,走向权力,走向欲望的金字塔;而格瓦拉恰好是从批判理性走向浪漫激情,从医生这一绝对理性的职业走向革命家,最终可从革命家走向诗人,走向游侠,沿着生命的脉动一步步走向孤独,走向天国,走向殉难,走向精神的十字架。切•格瓦拉最终彷佛回到了马克思当年向世界出征的起点,只是这种轮回将整个历史过程提高了一个层次,其中由乔治•奥维尔的理性批判构成该过程的过渡环节。从奥维尔循着理性的逻辑可上溯到马克思的批判,而越过奥维乐顺着生命的气脉则可以发现格瓦拉的革命方式。格瓦拉给整个革命及其批判历程书出了意味深长的问号。马克思的批判理性和奥维尔的理性批判在此共同终结,而真正的革命,将从切•格瓦拉开始,从唐•吉诃德开始,从具有诗人和游侠双重品格的局外人关始。这种孤独而高贵的秉性使革命者能进能退,进亦乐,退亦乐,以行使为乐,也以流浪为乐。革命在终极意义上成为革命者的生命修炼,朝向天国,朝向基督或佛陀。与此相应.革命者不再以权力和功名杜撰历史,而将以对历史对生命的双重的审美境界与世共存。
。。。
作者:
nunia
在
寒山小径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寒山小径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60120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