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一)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文章标题: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一) (674 reads)      时间: 2006-5-26 周五, 上午6:51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亲历伊朗伊斯兰革命 (一)
华黎明

1977年至1983年,我在伊朗工作,亲历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和两伊战争的爆发。这是我外交生涯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段经历。

上个世纪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时期。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几年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好几番。1973年我初次陪同姬鹏飞外长访问伊朗时,看到首都德黑兰一片繁荣的景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速公路四通八达,200万辆小汽车使首都的交通拥挤不堪。这一切对于我这个来自当时温饱还成问题的国度的外交官着实有点眼花缭乱。但是,正当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伊朗社会内部各种固有的矛盾也激化了。
由于石油价格猛涨,伊朗石油收入迅速增加。据统计,1972~1973年度,伊朗政府的石油收入为28亿美元,1974~1975年度上升到178亿美元。伊朗获得巨额的石油美元,从债务国变为债权国。这时,伊朗石油年产量达到约两亿吨,居中东首位,世界第四位,一跃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富裕国家。
巴列维原本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但是,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刺激了他重温昔日波斯帝国旧梦的欲望。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强行加速度地推进工业建设,并宣称到本世纪末要把伊朗建成一个与工业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他过于天真地想用石油所获得的财富买一个现代化。强国梦的悲剧由此就产生了。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国王、王室为首的2000家豪富聚敛财富,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挥金如土,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几乎未从激增的石油财富中受益,贫富差距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巴列维依靠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加强专制统治。在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从,甘心充当美国在波斯湾的宪兵,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食伊斯兰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底,我以一名年青外交官的身份被派往我国驻伊朗使馆工作。我到了德黑兰之后不久,正好巴列维在华盛顿访问,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前的草坪上主持欢迎仪式,当时大批伊朗留美学生到白宫草坪附近举行反国王的示威,规模很大,美国警方控制不住,最后使用催泪弹来驱散人群,但是由于当时风向不对,催泪弹的烟雾反而飘向白宫草坪。我当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两位元首都被催泪弹烟雾熏得泪流满面。实际上,反巴列维运动的序幕在华盛顿已经拉开了。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进行反对国王的“圣战”的号召。引发伊朗国内大规模反国王示威游行的导火索是1978 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亵渎了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为此,1月7日至9日,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遭到镇压,造成约70人死亡、400人受伤的流血惨剧。库姆流血事件点燃了1978~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火焰。
1978年2月,抗议运动已经席卷全国。1978年的3月21日是波斯新年,每年这一天所有的外国驻伊朗使节都要到伊朗王宫给巴列维国王拜年,使节们排列的顺序按照他们递交国书的先后站立,然后国王过来和使节们一一握手,与每位大使寒暄几句。非常凑巧的是,焦若愚大使和当时美国驻伊朗大使沙利文递交国书的时间是一前一后,因此排队的时候就在旁边,我就站在焦若愚大使的身后给他们两人做翻译,正当巴列维国王从远处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沙利文突然对焦若愚大使说:“这个国家缺少领袖!”我把这句话翻译给焦大使,焦大使一听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他:“您是不是指的这个人?”他说:“是的。”实际上美国人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对巴列维丧失了信心了。沙利文退休后写了一本名叫《出使伊朗》的回忆录,其中他就写道,当时他给美国国务院写的报告就认为美国仅仅依靠巴列维是很危险的。
当年9月,爆发了持续好几周的总罢工,全国陷入严重瘫痪状态。12月10~11日,首都德黑兰发生大规模示威,有成百万群众参加,包括来自农村的支持者。游行的组织者发表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伊斯兰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12月18日,为抗议军队镇压,全国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并于1979年1月13日组成以巴赫蒂亚尔为首的摄政委员会。
巴赫蒂亚尔虽同意组阁,但要求解散现议会和萨瓦克,由政府控制军队警察,国王立即出国度假,将来做一名立宪君主。但巴赫蒂亚尔本人却因与国王合作被民族阵线开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挡。1978年底国王统治的基础走向崩溃,它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发生了动摇,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巴列维的统治已不可能维持下去了。
美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准备放弃巴列维政权,转而与霍梅尼合作。早在霍梅尼流亡巴黎的时候,卡特派了秘密特使到巴黎和霍梅尼谈判,当时双方达成了一个秘约:只要美国说服伊朗的军队不发动政变,同时把巴列维赶出伊朗,霍梅尼执政后将继续保持与美国的关系。协议达成后不久美国就派了美国驻北约总司令休斯将军到伊朗。对于此事,巴列维流亡国外后写的回忆录中有描述:休斯抵达伊朗后,没有去找他,而是把伊朗军队的高级将领统统召集在一起开会,要求他们不再追随巴列维,新政权上台以后不要发动政变,要支持新的政权。当时伊朗的军队有50万人,装备精良,在中东地区实力非常强大。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怕的就是军队发动政变。休斯把军队稳定下来之后就去了王宫,告诉巴列维,要求他十天之内离开伊朗。巴列维在回忆录中说:“我像一只死耗子一样被美国扔出了伊朗。”其实他早应明白,美国在外国扶植的傀儡下场大多如此。
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乘飞机出国流亡,消息一传出,德黑兰万人空巷,数百万群众涌上街头,载歌载舞,那天我正好在德黑兰市中心,目睹了这一欢庆的场面。许多市民当街宰羊,所有的汽车同时打开大灯并鸣笛,开动竖起的雨刷插上了鲜花来回飞舞,我乘坐的汽车里被欢庆的群众扔满了糖果和甜点,德黑兰市内几十座巴列维父子的铜像被群众推倒。不到十天,霍梅尼就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波斯强国梦被击得粉碎,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从此寿终正寝。

(未完待续)

作者:资料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资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01457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