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七九年魏京生案始末 (范似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七九年魏京生案始末 (范似栋)   
qass






加入时间: 2005/12/29
文章: 132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七九年魏京生案始末 (范似栋) (504 reads)      时间: 2006-5-25 周四, 上午5:21

作者:qas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七九年魏京生案始末


七九年早春,风行了几个月的中国异议运动开始大难临头。起先支持异议运动的中共领导层进一步分化转向,反对的声音越来越高,摇头的人越来越多。 上海二.五?轨事件,终於使陈云、李先念等人同意彭真的意见,站出来反对民间异议运动,其中陈云是挂帅人物。在讲究资历的中共党内,陈云比邓小平的资历还高,是文革后党内资历最高的。一九三四年,陈云就是中共政治局委员。在建政后的历次运动和历次党内路线斗争中,陈云又是中央领导人中最干?的。一九五七年,陈云就和毛泽东离心离德,对毛的路线作无声的抵制。毛泽东对陈的结论是「老右」,但又曾经在中共七大时肯定陈的才能,说:「陈云同志比较公道,比较稳当,看问题比较尖锐,容易抓住要点,他很有能力。」 陈云他们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对毛泽东的态度,虽然毛泽东文革有罪,但是毛泽东思想这面中国革命的旗子还不能丢,否则以前的历史讲不通,今后的事也麻烦。二是共产党的领导,文革时期,踢开党委闹革命,闹出一场什么革命,大家都很清楚,今天不能再这样闹。三是无级阶级专政问题,对於一切反社会主义的人仍然必须实行专政。 他们还说,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现在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应该十分注意珍惜和维护这个政治局面。 三月十四日,陈云、李先念就财经工作向中央写信。十五日,他俩和邓小平 会面,当面谈了他们对时局的看法,邓表示完全赞同。 同日,彭真向邓小平送交了公安部关于异议运动的情况汇报,以及对魏京生立案调查 的报告。

魏京生是北京异议运动的一个活耀分子,主办了一份以激烈著称的刊物《探 索》。其父是四十年代的中共党员,曾经在解放军和民航局做过事,五十年代后在北京 建工局所属一家公司工作。其母曾做过一个鞋厂的党支部书记。 在北京公安局搞的一大?材料中,魏的主要罪行是:七九年二月二十日,中越 战争的第四天,魏京生向西方记者提供了我国参战部队的指挥员姓名,出兵、增兵数目 ,战斗进展和伤亡人数,以及军委会议日期等军事情报。 彭真还说魏参加过「联动」 ,是个品质恶劣的红卫兵。邓小平最恨的就是文革中的红 卫兵和造反派,他的大儿子就是在文革初期跳楼而成终身残疾的。

魏京生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是初中三年级学生。他属於最凶恶的红卫兵, 参加了抄家和打砸抢各种犯罪。 六七年,魏参加了「老兵合唱团」,那是个红卫兵的 流氓团体,无恶不作。他们?窃了二十多万的现金、存折和黄金,主犯被捕,其他从犯 ,包括魏京生都漏网了。 北京的红卫兵早期造反,抄家,写大字报,虐待教师,腻烦了就开始抓 附近地区所谓的地痞流氓,?狂地打人杀人。那个时期被打死的平民最多,一个中学被 打死或虐待致死十几人并不希奇。到了六七年,那些红卫兵开始分化。高官子弟回到家 里,基层干部和一般党员的孩子则散在社会上,游手好闲。其中一些家教不好又不管束 的,象魏京生那样,慢慢地和地痞流氓合在一起。 他们每天逗留街头,惹事生非,聚众打架,藉以发泄自己失落的情绪。一方 面他们看不起老百姓,因为他们的父母是中共党员,说起来是干部,还有各种相对於老 百姓的特权,可以走门路,讲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嫉恨那些中共高官子弟,因为那些 人根本看不起他们。六八年左右,魏京生和他的弟弟都沦为三里河地区的地痞恶霸。魏 曾偷了北航附中王某的自行车,被抓住了还耍无?。 六九年魏京生到安徽老家插队落户。以后,魏家又通过关系,让他当了兵。复员后,又开后门,分在北京动物园当电工。中共干部领头找关系开后门,谋取不当利 益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中国平民最嫉恨的一件事。 魏京生於七八年底曾经在西单墙贴过一张大字报,其中写道:「为民主的斗 争是中国人民的目标吗?文化革命是他们第一次显示自己的力量,一切反对势力都在它 的面前发抖了。」 这说明魏京生当时对文化大革命还是肯定和留恋的。魏还认为文化 革命是民主的试验,与民主有关,或者说,魏所说的民主就是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决心对北京西单墙和上海人民广场同时实行收的政策。从各方面来讲 ,这一次邓小平不能不听陈云。不仅一年前邓小平的复出有陈云的功劳,而且陈云的实 力和威望还在那里摆著。全党都知道,不是陈云不能当这个家,是不想当。现在陈云, 再加上李先念和彭真,三人的共同意见是任何人不能不重视的。虽然叶剑英已经有意退 出政坛,如真要表态,他会站在主张稳定社会秩序的陈云一边。 这个国家不能再乱了,邓小平也是这样想的。三月十六日,邓小平在党内的 一次高级会议上,列数了北京和上海两地异议运动情况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谈到 了有人向外国人出卖情报,并表示要逮捕一些人,以此整顿社会秩序。 邓小平再也不 说西单墙和人民广场「好的很」一类话,而是面有?色,话中带火。整个会场是一种严 肃、沉重,甚至有点临战的气氛。 魏听说了邓的党内讲话,他马上想到邓所说「向外国人出卖情报」的就是指 的他,这意味著将被逮捕的第一个人就是他。魏的心情立刻变得烦燥不安,他知道这次 他逃不过了。 三月二十五日,北京西单墙又出现了魏京生的大字报──《要民主,还是要新的 独裁》,矛头针对邓小平。「人民必须警□邓小平蜕化为独裁者。」「他的行为已表明 他要搞的不是民主,他所拥护的也不再是人民的利益,他正在走的是一条骗取人民信任 后实行独裁的道路。」 魏曾经把他的那篇文章拿到西单墙的「联席会议」 上,说要「举行大规模的抗议集会,发表联合声明,旗帜鲜明针对邓小平,戳穿这个忘恩负义的独裁者」,却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刘青曾问过魏,你有没有做过违法的事,魏矢口否认。 魏的大字报一出,把邓小平气昏了头。他不但下令逮捕魏,而且把气出在理论务 虚会和整个异议运动的头上。三月三十日他在理论务虚会上发表讲话,原先理论务虚会 为他准备的稿子不用,改用了胡乔木的稿子。 他谈到上海人民广场的一些问题,说:上海有个所谓「民主讨论会」, 其中有些 人?谤毛泽东同志,打出大幅反革命标语,鼓吹「万恶之源是无产阶级专政」,要「坚 决彻底批判中国共产党」。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因此中国现在不是搞四个 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应当实行他们的所谓「社会改革」,也就是搞资本主义那一套。他 们公开声言,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四人帮」没有解决的那些「走资派」。他们中间 有的人要求到外国去「政治避难」,有的人甚至秘密同蒋特机构发生联系,策划破坏活 动。 这些大部分都是事实,但这不是人民广场异议运动的主流。其中所谓「与台湾机 构联系,策划破坏活动」,更非确凿。杨周虽然收到一封来历不明的信,但根本没有作 出回应。如果说台湾方面想搞破坏活动,那也是台湾方面的事。台湾搞破坏能有什么好 处?所以不能排除上海警方设局的可能性,以促使邓小平下决心。

邓小平还说,「另一方面,社会上有极少数人正在散布怀疑或反对这四项基 本原则的思潮,而党内也有个别同志不但不承认这种思潮的危险,甚至直接间接地加以 某种程度的支持。虽然这几种人在党内外都是极少数,但是不能因为他们是极少数而忽 视他们的作用。」事先他看了公安部部长赵苍璧呈交的材料,其中提到严家其。 但是他把严划为值得警□的另一类,并且在理论务虚会上大讲特讲,却违反 了他自己一再强调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甚至是不分青红皂白。 严家其的确支持过民主墙。一个原因正是因为邓先公开肯定并赞扬了民主 墙。严刚刚成为中共候补党员,他的荣誉都是文革后得到的,文革的荒唐和残暴不可能 使他满意,无论为公为私,他当时都没有理由做任何不利於邓小平和破坏四项基本原则 的事。 理论务虚的其他与会者,是比严家其资格更老的共产党员,处世为人更加谨 慎的知识分子。会议上比较活耀的是王若水 、苏绍智 和李洪林 。 王若水讲的题目是反对个人迷信,他提出,必须对毛泽东思想一分为二。苏绍智就社 会主义社会阶段问题和另一位研究者作了联合发言,他们认为,「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 主义社会,只能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李洪林谈的是领袖和人民的关系,他说,「 不是人民应该忠於领袖,而是领袖应该忠於人民。不是领袖缔造了党,而是党产生了领 袖,领袖是可以批评的,批评领袖不是反党。」还有些人特别强调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 的重要性,他们提出「法律大还是党委大?当然是法律大,任何一级党委,包括党中央 都应一体遵行法律。」 这些理论会上最激烈的言论,都可以在中共以往的政治理论中找到根据,也 都是文明社会的政治常识。虽然在提法上和邓小平的四项基本原则报告有些出入,但他 们的本意都不是要对抗邓小平和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的。他们都是 长期吃中共这碗饭的,何必要砸这个饭碗呢?

邓小平讲话等於泼了一盆冷水,四月三日,理论务虚会就草草收场了。明白人 都清楚,魏京生得罪了邓,邓就把西单墙和人民广场的全体异议者都陪绑了,理论务虚 会也受株连。本来,会议还安排胡耀邦做一次总结报告,胡耀邦说:「大会不开了,我 也不讲话了。」 但是胡还是有信心的,他在闭幕会上?:「现在某些人说,收了,反右了…… 这两年半,总结这么多历史经验,错划右派加以改正,能糊里糊涂,匆匆忙忙再搞反右 斗争吗?现在不存在收和反右斗争的问题。」一方面胡耀邦要安定人心,另一方面也是 说给邓小平听。 理论务虚会至少在策略上也不赞成魏京生对邓小平的批评。 李洪林说:「这种事情如果发在民主生活正常的国度,本不足为奇,一个公民批评政府 领导人是很普通的事情。问题是中国经过多年专制之后,民主刚刚前来敲门。三中全会 只是要求加强民主,而怎样建立民主机制,根本还没有提上日程。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 正在邓小平领导下为摆脱毛泽东的路而奋斗。以他为首呼唤改革的中共领导人,刚刚在 和「两个凡是」的较量中赢得一个回合,在这个时候,不是支持他反左,而是反过来批 判他,这实际上是从右边帮了左派的忙。」 王若水和郭罗基也持同样看法。

魏京生的被捕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反应。四月七日,卡特总统发表关于魏京生被 捕的讲话,称中国的人权问题已成为美中外交关系的一个问题,这个情况和苏联相似。 他还说他认为人民有权批评政府和领导人。因邓小平访美升温的中美关系开始冷却和破 裂。 显然美国人的情报认为魏京生的被捕主要是因为魏批评了邓小平,这种看法迅速地变成全世界的共同看法。彭真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邓小平只是生闷气,埋怨美国人太过分,中国政府抓一个人美国都要说三道四。 「我们把美国当朋友,美国把我们当朋友吗?」这个疑问开始在邓小平的头脑中出现,距离邓小平兴致勃勃地访美仅仅二个月多几天。 其实如果中国领导人懂得依法办事的话,事情原本不会恶化。

十月十六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於开庭审理魏京生的案子。当局指控魏的罪行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性言论, 另一部分是军事情报问题。 政治性言论部分事实清楚。军事情报问题部分,根据当时的庭审录音 ,参照魏京生的庭上自辩发言,以及控方和辩方的意见,事实基本是这样的: 魏京生在七九年一月认识了英国记者麦肯奇和美国记者韦德,以及翻译郭力 等人。虽 然魏不知他主办的刊物能否长期办下去,但他让那些记者付一年的预定款,每份二十元 ,有十多个外国人付了钱。 魏的《探索》共出了三期和一期号外,印数在一千至一千五百之间,有时他们以五角一份的价格销售杂志,而号外每份售价是一角。再加上外国人的预付款,应该说,和其他民刊相比,魏赚了不少钱。 麦肯奇曾对魏说,「今后,你有什么消息首先应该告诉我,咱们建立密切的联系。」接下来就发生了二月二十日的事,在这四天前,中越战争爆发。魏在民族饭店郭力的房间,告诉了麦肯奇有关战争的一些情况,涉及中国的指挥员姓名、出兵数目、增兵情况、战争进展和伤亡人数。郭力当时录了音。 事隔一个星期左右,麦肯奇表示要给魏三百英磅,当时约合一千五百人民币,相当於魏四年的工资。这可以理解是对魏的报酬和鼓励。 另外,七九年一月份,魏让杨光把一份中共北京市委的文件交给美国记者韦德。二月,又让杨光把班禅要结婚的消息告诉另一个记者戴恩德。 这些事实,魏在法庭上是认可的。他对杨光的证言表示:「基本属实」。 至於这些行为的性质,魏在法庭的说法自相矛盾。他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罪,这是一种错误。」但又承认说,「¨¨¨我觉得有一些可能危害前线战士¨¨¨」「¨¨¨也许可能泄露过机密,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泄漏出去,可能是不好。」也就是说,魏承认曾经做过一些可能危害前线战士的行为,但他认为不是罪,而是错。

魏京生在法庭自辩时提出他为什么不承认是罪的理由。 第一条理由是:「起诉书上说向外国人送给我国军事情报,犯反革命罪,但刑法是指向敌人提供情报算作叛国罪,检察员是否把英法两国的记者当作敌人呢?」这是有道理的。 第二条理由是:法律意义上的国家机密概念不明确。随便什么事情都算机密是不合情理的。「公民有保守机密的义务,它的前提是公民必须要知道保守的是什么机密,也就是说,这个机密必须事先就向他明确了,标明是国家机密或军事机密,他才负有保守它的义务。这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条理由是:消息来源是小道消息,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文件。这是没有道理的。魏在法庭上拒不交代消息来源,这是藐视法庭、妨碍司法的行为。魏是记得从谁那里得到这些消息的,庭上出示的魏和麦肯奇交谈的录音记录中有一段话是他们谈论消息提供者的家庭情况,以判断这些消息的可靠程度。当魏不交代消息来源的时候,当局的态度也就故意不追究,以保护那些可能泄密的中共高干或他们的子女。「小道消息」是个非正式的用辞,魏以此来掩盖自己刺探、传递情报和其他人泄密的罪行。 第四条理由是:我的消息不会给前线局势带来有害影响。魏说,「例如我谈到前线总指挥的姓名,谁听说过有靠不公布指挥员的姓名而打了胜仗,谁又说过因对方知道了指挥员的姓名而打了败仗呢?都没有。」但是魏京生无法否认「出兵、增兵数字,以及伤亡情况」的军事情报性质。

向不是敌人的一方提供军事情况的行为是不是有罪?平民刺探军事情报有没有罪?中国 当时的刑法既然没有针对性的条文,那么根据「非法律明文规定则不为罪」的原则,对 魏不能定罪。但是这不表明魏是清白的,只说明中国法律的缺陷,中国司法的耻辱。如 果这事发生在其他法制健全的国家,魏肯定会被判以重罪严刑。 其次,即使魏与麦肯奇的谈话因为没有相应刑律不能定罪,魏指使杨光把他非法取得的 市委文件交给外国记者总可以入罪。这事有确实证据,魏本人也承认,市委文件不会不 是机密。 但是,法庭却轻轻放过了,他们抓住了魏有理,证据不确实,法律不适用的一头,却放 过了魏无理,证据明确,法律适用的一头。 几十年来,中国司法一直是中共专制政治的附庸,只讲权势,不讲法理。有罪的魏京生 在他们面前并不觉得理亏胆怯,实在是因为他们与魏京生相比,已经不是触犯某一条法 律的问题。

邓小平似乎懂得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懂得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他说,「民主和法制,这 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 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但是,邓小平并没有讲民主和法制的资格, 他从心底里并不尊重法律,只是把法律当成中共统治的一个工具,一个奴婢,一件外 衣。 文革前的事固且不说,文革后他指示司法部门装模作样追究四人帮的罪责,却放过了直 接杀害数以万计无辜平民、作恶多端的红卫兵,包括魏京生。邓知道许多高级官员的子 女曾参与文革犯罪活动,如果深究下去,那些父母就会站到他的对立面去。至於他自己 的孩子是否也在文革初期参与一些犯罪活动,没有人说得清。 文革中罄竹难书的罪责由谁来承担?当局的回答是由四人帮来承担,或者是由制度和历 史来承担。这个回答本身就是欺骗和犯罪,而不是依法办事。四人帮和制度、历史都和 这些犯罪有关,但法律追究的仅仅是当事人的具体责任。

北京市中?人民法院判?魏京生有期徒刑十五年,??政治?利三年。其中所谓的「出卖军事情报罪」判十二年,所谓的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了三年。这是邓小平的决定,当时有人劝邓判魏死刑,杀一儆百,也有人劝邓放了魏,以示宽厚,邓最后决定来个折衷判魏十五年。以后这成了一个规定,因涉及异议运动的事最多判三年。 异议人士最多判刑不超过十五年。

最早对魏案判决作出反应的是徐文立。虽然徐文立一直和魏的关系不是很好,魏曾在西单墙的一篇文章里,不指名地批评徐。 但是徐认为要对这一事件表态,帮帮魏。为什么要帮魏?徐认为,搞政治要把大义放在前面,把私谊放在后面。对当局的每一个攻?都必须作出反应。每一个人都会有错误给共产党抓住,如果我们不出来维护,以后其他人再给抓住,就一个个给搞掉了。 什么是「大义」?在徐看来,「大义」就是认清西安和延安。这个观点是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共在延安,国民党在西安,两者的关系是又斗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中共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地位,却又暗中扩张自己势力,进而企图暴力推翻国民党政权。毛用这个比喻告诫党人,敌我阵线必须分明,国共两党水火不容。 这一思想是中共的传统思想,也是中共历来搞政治阴谋的理论基础。当中共安抚异议人士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仅仅是认为剿杀的时机还没有到。 这一思想也渗透到人民广场和西单墙许多异议人士的骨子里。他们口头上表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而奋斗,心里却在怀疑这一切,进而否定这一切。中共称之为「打著红旗反红旗」。 打著红旗反红旗,是有点阴谋诡计,不那么光明正大,但却是专制政权下唯一存在的生活方式。异议人士打著红旗反红旗,是被迫的,不打著红旗非但不能反红旗,甚至不能生活。 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思想既不是打著红旗,也不是反红旗,而是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怀疑红旗;既不是西安,也不是延安,而是西安和延安之间的灰色区域。 这就是中国的秘密。 但在中共的皇法里,怀疑红旗就是反红旗,於是逼著民众走上了打著红旗反红旗的道路。当年国民党政权也是这样无意中培养了自己的敌人。历史的吊诡在於所谓国民党的敌人,后来不知不觉地成为国民党的传人。时代的困惑在於所谓共产党的敌人,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共产党的传人?

一九七九的深秋。尽管徐看了魏案庭审录音 后心知肚明,魏多少出卖了军事情报,魏是厚颜无耻地打外国人钱包的主意;尽管徐和老百姓一样,最痛恨的是中共大小干部开后门搞关系,而魏和魏家就是歪风邪气的典型,但是他还是站出来为魏说话了,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批评魏京生了。 徐文立在《四五论坛》上发表文章《不公正的判决──我们对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魏京生一案的看法》。文章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刘青等人认为这是为共产党帮腔;另一方面,吕朴认为,犯不著为魏京生说话,否则就是把《四五论坛》降低到《探索》的水平。吕和以《北京之春》为代表的温和派异议人士一样,都看不起依然保持红卫兵习气的魏京生,虽然他们也不支持当局对魏的霸气十足,站在法律之上的判决。

徐文认为:魏京生犯有泄露军事情况的错误,但并不构成向外国人提供绝密军事情报的罪行。因为,没有依据证明,魏京生泄露的军事情况属於绝密军事情报,也没有依据证明,魏泄露的军事情况属实。 徐文还认为:魏京生在《探索》上的思想观点是错误的,但不构成犯罪。结论是重判 了。魏案证明「中国司法仍然因言治罪,至少是同《探索》一样轻率」。 徐文也指出魏京生的几点不是,如:魏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不同政见,但不应该随意向外国人泄露军事情况。《探索》反马克思主义、反无产阶级专政、反社会主义制度。 徐文立的文章基本上代表了多数异议人士的意见和感情。上海的傅申奇,广州的刘国凯和王希哲,青岛的孙维邦等都在私下里严厉批评魏京生,没有一个人认为魏做得对的。但是他们都和刘青一样,不想公开批评魏京生,因为,他们认为魏京生是共产党定罪判刑,批了魏京生就是帮了共产党,?倒了西安和延安的关系。虽然徐文立的文章不够 严谨,但和其他异议人士相比,徐文立是最勇敢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罗基是北京市新当选的人民代表,又是理论务虚会的参加者,七九年,他名动天下,已经成为党内异议人士的一面旗帜。他也很关心魏京生一案。十一月十四日,《人民日?》发表郭的一篇文章,?为《政治??是可以?论的》,论述言论自由,反对以言治罪,特?指出不能以所?的「反革命言论」为根据?便抓人。北京城里沸沸扬扬,都?郭的文章是为刚判刑的魏京生辩护。 胡耀邦当天下午就?胡绩伟打电?,质?:「你们发表郭罗基的文章是不是为魏京生辩护呀?」胡绩伟回答:「这篇文章是九月份写的,那时魏京生??有判刑,怎么?得上为他辩护。」 这一次可能误会了。

郭罗基后来撰文说道:「要是?,我并非专为魏京生辩护,而是为一切言论犯、思想 犯、政治犯辩护,倒并不冤枉。既然政治??可以?论,在?论中发表赞成意见或发表反对 意见,都是同?的权利;?表反对政府、反对共产党的意见,即使?了,不等於违法犯 罪。所以我极而言之:如果发表反革命的意见,也仅仅是一种意见,不等於反革命行为 ,只能?是思想上的论敌。」 七九年的十一月底,北京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郭发言提出魏案,认为判决不公正,要求法院、检察院向人民代表大会说明。接著,郭又和其他人一起发表了一个声明,指出:

魏京生是一个园林工人,在他的职务范围内不可能接触机密。如果说魏犯了出卖军事机 密的叛国罪,那么必须有另外一些人的犯罪作为魏京生犯罪的前提。现在北京市人民检 察院和人民法院不追究魏京生犯罪的前提,对於那些真正掌握军事机密而又让军事机密 到魏京生手中的人,采取姑息养奸的态度,仅仅对魏京生一个人判以重刑,以此结案, 这样的办案是不彻底的,这样的判决是不公正的,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 则。 郭所说完全有道理,但是这不是在为魏京生辩护,而是在揭露司法机关包庇魏案其他 罪犯。 这下触到了彭真的痛处。彭在二月份获得平反,其实在平反之前,他已 经过问政法方面的工作。魏案是他亲自抓的。九月,他重新当上政治局委员,接掌中共 政法委书记的大印。权势薰天的彭真得到了众多中共元老的支持,他被认为是牵制邓小 平一派独大,实行中共中央集体领导的最佳人选。其他老人都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彭真依然象牛一样壮实。 文革给他们这批老家伙最大的教训就是必须防备新的独裁者。叶剑英在离开中国政坛前 ,在七九年的国庆三十周年的大会上发言,强调提出「实行集体领导」。邓小平的对策 是埋头苦干,加速扩大自己的势力。在答应让彭出任政治局委员的同时,作为交换条件 ,赵紫阳也当上了政治局委员。胡耀邦和赵紫阳成了他的左臂右膀。

彭真开始注意郭罗基以及郭的朋友们。郭的背后是胡耀邦,胡的背后是邓小平,这样的 政治连带关系彭真一目了然。 彭真不断把郭罗基的材料整理后报给邓小平。邓一直很关心魏案判决后的社会反响,也 一直很关心党内、外异议人士之间的关系。 这些材料包括郭罗基的简历,在文革时参加造反派的情况介绍,郭罗基的有关文章和人 大会议上的发言,还有关于郭罗基和西单墙异议人士私下联系的报告。彭真的结论是: 郭罗基站在魏京生一边,为魏说话,批评政府对魏案的处理。 原来,郭在邓小平的头脑中,是一个主张改革路线,文章写得很漂亮的党员知识分子, 是准备重用的。邓小平曾经夸奖郭,「郭罗基是好样的」。现在一下子变了,郭成了和 邓小平唱对台?,为魏京生这样的坏人说话的反派角色。 一连串原本模糊的事情和看法开始在邓小平的心中逐渐清晰:魏代表了西单墙,而西单 墙众多人士在魏出事后,不但没有?责魏的罪行,反而为魏说话,而西单墙背后又有党 内的一些异议人士,他们的实质都反对邓小平,反对邓小平的路线。 邓的思想是深刻的,但有时又是粗枝大叶的。他从来没有搞清楚西单墙是怎么回事,西 单墙各派间的关系又是怎么回事,事实上他也不想搞清。 象这样认友为敌,糊里糊涂扩大打?面的错误,邓小平在五七年反右的时候也犯过。

彭真说的不错,郭罗基在文革中的确当过造反派,但并没有为虎作伥,郭参加的是反聂 元梓的另一派造反派。郭从来不跟风骑墙,他是个有原则,讲操守,生性耿直,甚至耿 真得有点过分,惯常反潮流的人。 郭的确也与西单墙异议人士有联系,那就是与徐文立的交往。七九年夏天,徐因为郭的 文章《谁之罪》给郭写了读者来信。说郭文写得好,很有同感,通篇没有阿谀之词,所 以引起郭的注意,回了信。这之前,郭并不知道徐和西单墙的关系,更不知徐是《四五 论坛》的主持人。以后,徐给郭寄过《四五论坛》,为了刘青被捕也去过郭罗基的办公 室。 八零年十一月,刘青判三年劳教。徐文立给郭去信要求见面,郭就回了信,让徐来家面 谈。两家离得很远,徐一下班就去,路上差不多一个小时,到了郭家已是吃晚饭时间。 郭说,「吃了饭没有?要没吃就一起吃。」徐就坐下,一边吃一边谈些家常。 吃完两人才谈到正题。那天, 正好是实况转播审判四人帮,郭看著电视说,这种审判 算什么审判。徐希望郭能在党内为刘青判劳教事呼吁。郭的回答很婉转,意思是不太可 能。为什么不太可能的原因,郭没有细说。 郭在收拾碗筷做家务时,徐就拿出一本书看,给郭一个很好的印象。郭喜欢并看重那些 没有机会上学,仍然刻苦学习的青年人。 徐文立记得,郭没有说过对西单墙异议运动的指导意见。当时郭不太愿意和异议人士见 面的,因为他是党员,还在北大工作。但是郭在心底里深深同情民间的异议运动。

除了找郭,徐文立也曾找过王若水。七九年十一月份,徐文立等三人去《人民日报》,正好遇见副总编辑王若水。徐给王看他们带来的信,要求政府释放刘青。信中有一处引用彭真的话,王若水建议删掉。王对徐说:民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个早上完全实现,还有些阻力要克服,有些老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这只能一步一步来。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总比过去民主多了。 由於和徐文立一起去的人当中有一个警方线人,那天的谈话又给汇报到彭真那里。 以后王若水也受到警方的调查和监视。但是胡耀邦是保护王若水的,他说,「凭我的本 能,(徐文立)这种人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当然这是他的问题,不等於是若水的问 题。若水是老党员、老同志,可以信任的。」

郭罗基为魏京生的所谓辩护,其实是在不了解魏案情况下而产生的误会。郭对西单墙时期的魏京生没有好感。郭曾经说,「与任何运动一样,多数非激进的派别不能制约少数激进的派别,而激进派别招致的后果却要全体承担。」即指魏连累了整个异议运动。 郭罗基对魏京生的民主是第五个现代化的观点也不觉得怎么样。他说:「民主为什么被列为『第五个现代化』?是论重要性还是论实现的次序?为什么不『第一个』或『第二个』?『第六个』『第七个』又是什么?」「『第五个现代化』的说法既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也未对中国的现实有什么积极的推动。」

郭罗基产生误会的主要原因不在他的身上。 文革后的老百姓普遍不再相信政府的官样文章,而且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官府说坏的 ,老百姓就认为是好的,官府说好的,老百姓就要打个问号。七八、七九年间太多的平 反事例支持著这样的社会心理。张志新案平反了,遇罗克案平反了,王申酉案正在准备 平反,现在又出了个魏京生反革命案,老百姓自然疑窦丛生。 当时《人民日报》虽然登了魏案报导,但通篇是文革沿袭下来的套话,语焉不详,破绽 百出,也没能公开罪证和审理过程,给人的印象是做贼心虚,所以民众不相信这次判决 就会是公正的。 彭真为什么不出示更多的令人信服的罪证?或许是颟顸。他以为老百姓必须接受中共的领导,也就必须相信《人民日报》的官话。但是彭真忘了,即使他自己,在秦城监狱里,也是不相信《人民日报》的。或许是精明。他要让人民同情魏京生,从而增加他和邓小平权争的本钱。 如果,郭罗基有机会了解魏案真相,他就不会产生魏京生受到冤屈的错误判断,那么他在人代会上提出司法不公,追究魏案其他人罪责的同时,他至少会公平地说一句,魏京生是有罪的。 只要有这句话,邓小平对郭的误会和偏见便不会产生。有了这句话,即使郭再批评说量刑太重,邓小平也会好受一点。 邓最想不通的是,魏这样的人公开骂了邓,又案涉军事情报,他曾经看好的西单墙和理论务虚会,居然没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 邓小平是过来人,见惯了世态炎?。文革时是一次,反?右倾翻案风的七五年又是一次。 前不久,西单墙和理论务虚会多少人对他歌功颂德,现在却全站到对立面了。 他也是个人,还是个老人,当然也感到委屈,心里不好受。虽然他很快想开了,但从此 有了心病,他再也不把支持和同情魏京生的人当自己人。 邓小平的两个爱将彭?、林乎加也因此受到连累,先后失宠贬谪。彭、林并没有支持或 同情魏,仅仅是当了异议运动高潮时的地方官,然而邓却认为他们应对异议运动最终失 控负责任。八零年三月,彭?调到中央书记处担任书记,书记实际上是中央级的办事员 ,集体办事,互相牵制。五个月后,彭?又调去全国人大当了荣誉性质的副委员长。八 一年一月,林乎加被调任农业部部长,退出中共党务,不再冲锋陷阵,?头露面。

被蒙骗的不仅仅是郭罗基,还有更多的人。李洪林一直以为魏京生的被捕判刑,是为大字报付出的沉重的代价,他只字不提「军事情报问题」,故意回避了。 魏案判决后,李洪林曾和阮铭一起去胡耀邦家。他们向胡谈起魏案,认为不应该这样做。胡表示有同感。阮、李问胡为什么没有制止这种做法,胡表示无可奈何,并说,这次重判,是彭真说服了邓小平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了。 如果,胡耀邦真是这样说这样想,那么是毫无道理的,胡应该知道魏案的军事情报问题并非彭真伪造并强加於魏京生。幸好胡的这些想法并未扩散,使胡仍然能够青云直上。若干年后邓、胡分裂,却肇始於此。

这是历史性的误会。



http://www.boxun.com/hero/fansidong/27_1.shtml

作者:qas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qass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20483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