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荣正:假如鲁迅再活三十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荣正:假如鲁迅再活三十年·   
陈礼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270

经验值: 96


文章标题: 转贴:荣正:假如鲁迅再活三十年· (485 reads)      时间: 2003-10-07 周二, 下午9:52

作者:陈礼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2周年。关于鲁迅,再过一百年也说不完。鲁迅要是活到解放后,会是个什么样子?谈论这个话题,也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的。甲说,胡风就是鲁迅的镜子。乙说,鲁迅会身居高位,成为“鲁文元”。两极之间,还留有许多发挥想象力的余地。

  不妨设想,55岁那年,鲁迅大病一场,竟痊愈了。或者,想像他如《起死》里的杨大,死而复生,从棺里坐了起来,吓得前来吊唁的女士先生们如鸟兽散。不管怎样,反正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并从此戒了烟,吃鱼肝油,注射宋庆龄从国外买来的盘尼西林,脸色一天天红润起来,至少还能再活三十年。

  到了第十瓶鱼肝油吃完的时候,上海沦陷。为了摆脱日本人的骚扰,挈妇将雏,辗转香港、桂林,最后到达重庆。

  他打算写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中篇小说,一部像《铁流》那样的作品。这个计划,四年前听陈庚讲述红军反围剿的故事时就在心中酝酿着了。

  可是外敌当前,鲁迅首先必须战斗。他以杂文为武器,锋芒直指空喊抗战口号而不干实事的官僚政客和文人。同时还不得不对付一下来自同一营垒里的战友的旁敲侧击。结果,写中篇的计划泡汤了,否则,何至于后来被一个孙子辈的写家叫王朔的瞧扁了,说“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

  日本人投降了,内战打起来了。在刀光火色衰微中,鲁迅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心想这便是新世纪的曙光。出于对国民党政府的绝望,他把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和倡导的苏联模式,当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尽管他也疑心,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其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这时,一些被鲁迅针砭过的人伺机反扑。有的老调重弹,说他从XX党那里领取卢布。还有更恶毒的,指责他为“汉奸”,理由嘛,大抵是说他不骂日本人,专骂中国人,或说其弟周作人附逆投敌,作兄长的也脱不了干系云云。莫须有的“罪名”自然打不倒鲁迅,但难免令他大动肝火,过度敏感。鲁迅甚至怀疑,马路对面新开张的麻辣火锅店的胖掌柜,也是敌人派来监视自己的,不然,何以他嘴里招呼着客人,眼睛却看着我的窗

子?

  重庆是呆不下去了,在“曙光”升起之前,鲁迅一家三口,借着暮色的掩护,秘密经香港乘船北上沈阳。不久,乘专列抵达和平解放了的北平。

  鲁迅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和周扬为副主席,茅盾任作协主席。许广平担任政协委员和政务院副秘书长。不少朋友知道,老鲁虽然主张别家的娜拉走出厨房,却舍不得小许到社会上干事,这次要不是周恩来派小超来做说服工作,差点又躺到北海公园去生闷气。使鲁迅放心的是,自己的文学爱好没有遗传给儿子。周海婴迷上无线电,后来进了北大物理系。至于半个世纪以后,竟出版了一本《鲁迅与我七十年》的畅销书,则是鲁迅生前始料不及的。

  “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弟兄姐妹舞翩跹。外面的世界越是热闹,鲁迅的内心越是孤独,好心情都是别人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他实在是经历了太多,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革革……,中国人庆贺了多少次胜利,然而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安排人肉筵宴的厨房。他担心这一次又会上演一出轮回的把戏,写道,胜利是应该庆祝的,然而为时尚早。许多党政领导人看了拍桌子骂三字经,唯独一个人赞赏,此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认为这和自己所说的取得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的观点不谋而合,遂批示各级领导干部“读点鲁迅”。

  追求进步的鲁迅开始阅读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了。读到“杂文形式就不应该简单地和鲁迅的一样”时,不由得叫道:“害马,你说说看,鲁迅如何才能写出和鲁迅不一样的杂文?”许广平以为先生用脑过度出了毛病,赶紧拿来白开水和安眠药。

  土改。镇反。三五反。思想改造运动。批判电影《武训传》。清算《红楼梦研究》中的胡适思想。批评《文艺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1955年,由于上书三十万言陈述自己的文艺观点,鲁迅的私塾弟子胡风及其同伴被作为“反革命集团”定罪入狱,全国受株连者二千余人。1957年,鲁迅的拥戴者冯雪峰和丁玲被打成右派分子。

  一位与毛泽东私交颇深的文化人悄悄地问毛:“鲁迅会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要么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位文化人惊得好几年汗不敢出。直到弥留之际,才透露给自己的学生。四十多年过去,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将这秘密对话首次公开于世,舆论大哗,学者们或考证、或质疑、或评议,沸沸扬扬。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毛泽东从三十年代起就对鲁迅情有独钟,固然是出于政治需要,归根结底还是他从鲁迅的著作中找到精神知己。这一点,“五四”以来的作家无人能够替代。很难想像毛泽东能像利用鲁迅著作那样利用徐志摩的著作,“徐志摩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讲得通吗?加上考虑到鲁迅在国内外的巨大声望,毛泽东无疑想保住鲁迅,只要他“识大体不做声”。

  这天,毛泽东请鲁迅夫妇吃饭。毛泽东称鲁迅“豫才兄”,鲁迅称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指了指鲁迅,又指了指自己,说:“我们两人的心是相通的。”鲁迅回答:“今天天气,哈哈哈!……”许广平激动得眼含泪花,说不出话。席间,毛泽东谈经说史,品诗论文。司马迁形容大谋略家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鲁迅面前的毛泽东,言谈举止也温文尔雅如妇人好女,仿佛窗外的腥风血雨与之毫不相干似的。临了,毛泽东似有意又似无心地回顾自己年轻时慕名到八道湾拜访周作人的往事。又提到现在懂希腊文的人不多了,建国后人民政府把周作人养起来,做翻译工作。鲁迅长叹一声,情不自禁低声哦吟起来。毛泽东听出他吟的是:“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这是鲁迅自己早年的诗作。毛泽东笑笑说,豫才兄有空不妨去看看岂明,“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这个人也有很多右派朋友嘛。

  然而,鲁迅哪能轻易忘了周作人及其日本老婆对自己的伤害?他宁可强忍内心痛苦的煎熬,也不选择宽恕。他更明白,毛泽东的真实用意是要他看看周作人的下场,然后想一想,是识相地当你的文坛坛主呢,还是当我的“右派朋友”。

  可是鲁迅发现,周围的人,包括以往的论敌和自称为朋友的人,都巴不得他跳出来充当向权势挑战的出头鸟。中国人历来崇敬舍生取义的勇士。当然,必须是你来舍生,我来崇敬,不好反过来,反过来不合算。

  不错,鲁迅是斗士。林语堂曾这样描述鲁迅的性格:“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不过鲁迅也绝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鲁迅在1925年5月3日致许广平信中说得明白:“叫喊几声的人独要硬负片面的责任,如孩子脱衣以入虎穴,岂非大愚么?”他也曾劝告青年学习“壕堑战”,不可象《三国演义》里许褚那样赤膊上阵(《华盖集续编.空谈》)。《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鲁迅的自况,他时时生活在防范被吃掉的警惕之中,自然早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觉察“阳谋”的险恶,不会轻易中招。他也目睹那些斯文的学者名流在运动中如何互相揭发、攻讦、撕咬。尤其触目惊心的是,若有人替右派鸣不平,不仅左派们群起而攻之,连那些被划了“右派”的也跟着落井下石,而且作出更加义愤填膺的样子。

  “所以,”鲁迅说,“我终于觉得无话可说。”

  此后几年,鲁迅依然笔耕不辍,但仅有寥寥几首旧体诗词发表。他的客厅理也还时常高朋满座,谈话内容不外乎一些陈年旧事。若是许广平在座,往往会从海婴尿炕谈起,一直侃到海婴顽皮时发表的“反动”宣言:“这种爸爸,什么爸爸!”提起这往事,鲁迅就会一本正经地说,这正好证明本人还算是个好爸爸,倘若真是个“什么爸爸”,儿子恐怕未必敢开口了。说完自己忍不住笑,笑得咳嗽不止。客人们也都哈哈大笑起来,笑

声里含有一丝苦涩。

  光阴荏苒,岁月飞逝,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鲁迅垂垂老矣,一顿饭上三次洗手间,时常咳嗽、胸闷、盗汗。毛泽东和周恩来把他列为头号保护对象,送到某秘密地点养病。

  不久,“文革”新贵重提三十年代“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之争,宣判以周扬为首的“四条汉子”是文艺界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黑线总头目。而鲁迅,则被树为代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旗帜。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文艺园地里,鲁迅著作一支独秀,风行全国,发行量仅次于领袖的四卷雄文。各大报刊纷纷重登鲁迅旧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在病床上听到这些消息,没有露出丝毫的喜色。

  先生累了,长眠了。在他的枕边,人们发现一本打开着的、旧得发黄的书,那是胞弟周作人的著作。

  周恩来总理主持追悼会并致悼词,称鲁迅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鲁迅的方向就是大家的方向。

  毛泽东主席出席了追悼会,握着许广平的手说:“中国的第一圣人是鲁迅,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

  姚文元在《红旗》杂志发表题为《纪念鲁迅,革命到底》的文章,叫嚷继承鲁迅“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同一期还刊登了许广平的纪念文章,题为《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着鲁迅》。

  民间流传小道消息,说鲁迅留下几十册日记本和大叠未发表的手稿,叫子孙好好保管,五十年或一百年以后才发表。



原载《华夏文摘》



作者:陈礼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陈礼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09612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