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所认识的劳动价值论(一)《鹿与海狸的故事》中价格与价值的分析--劳动价值论的验证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所认识的劳动价值论(一)《鹿与海狸的故事》中价格与价值的分析--劳动价值论的验证
南峡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我所认识的劳动价值论(一)《鹿与海狸的故事》中价格与价值的分析--劳动价值论的验证
(168 reads)
时间:
2002-11-12 周二, 上午4:05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所认识的劳动价值论(一)《鹿与海狸的故事》中价格与价值的分析--劳动价值论的验证
南峡
内容
一、引言
二、《鹿与海狸的故事》中的价格和价值的计算方法
三、《鹿与海狸的故事》中的价格和价值曲线的特征
四、对《鹿与海狸的故事》一文所犯错误的分析
五、一点题外话
一、引言
自从樊弓教授贴出戏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文后,罕见论坛上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立与否掀起了一场大论战,一时狼烟蜂起。刀光剑影中,正、反双方都有重量级的论证帖和热烘烘的支持帖,加上第三方旁观看好戏的挑动教唆帖,密集地刷向本已被众多网友们各种论题的帖子激荡得热闹非凡的罕见论坛。北京小左、高寒等网友作为正方先后撰文反驳,云儿网友紧跟者不失时机地贴出了反方的重要系列文献《鹿与海狸的故事》之一《劳动价值论错在哪里?》、之二《劳动价值论的死穴》和之三《最蠢还是马克思》(就在我撰写这些文字时,之四《力者与智者》又贴上来了),巾帼气势勇贯三军,一时喝彩“雀起”。
我本不是学经济专业出身,但却被这场围绕劳动价值论的大论战的炽热气氛所笼罩,竟也跟着趟起了浑水。当我读着具有各种令人羡慕的学术背景和横溢着各种才气的网友们的讨论,深感自己眼界之窄、学识之浅,也由衷地感谢坛方为芸芸网人提供了一个教学相长的虚拟空间,以及各位专业的和业余的专家们的不吝赐教。但不难发现,论证的正反双方在对价值的概念及其与价格关系的理解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导致了双方至今为止,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因此,正确地和一致地理解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的概念,是开展讨论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高寒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樊弓教授关于价值的事实判断上的错误,但尚未见有对《鹿与海狸的故事》(以下简称《鹿》文)的正式回应;虹网友曾及时地从对事物认知的抽象过程的角度,指出了反方对价值概念的理解上的根本错误,但对《鹿》文中涉及的价格和价值问题并没有具体地作针对性的定量或定性的反驳。随便网友作了较有针对性的反驳,指出了《鹿》文有偷换概念之误,但也没有给出其所提到的计算结果。有鉴于《鹿》文对价格和价值在概念上的混淆,而该文对网上总友又影响甚大,我认为有必要对所涉及的劳动生产投入和产出、产品的价格和价值花费一番时间和精力作出定量的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以《鹿》文为代表的反方所犯的概念错误。我自认为此文是对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验证,将作为论战正方对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有力证明。
由于软件条件所限,所贴文字和图形文件可能会有格式上的问题。贴文之前特此说明,以期坛方及众网友的谅解和帮助。
我期望此文能抛砖引玉。
二、《鹿与海狸的故事》中的价格和价值的计算方法
我假设各位读我这篇帖子的网友,都已经读过云儿网友发出的《鹿》文的前三个帖子,并且熟悉其中所述的生产和交换的一系列前提和条件。
承接《鹿与海狸的故事》一文中的假设,并为了方便起见使用字母符号来表达某些变量,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变量和关系
劳动供给量 其中猎鹿百分数 劳动效率(头/单位劳动)
猎鹿 猎海狸
普通猎人 P=60 x= 0 ~ 100% s=2 t=1
天才猎人 T=10 y= 0 ~ 100% u=3 v=6
全社会猎鹿的劳动投入量为 LD=P×x+T×y [单位劳动]
全社会猎海狸的劳动投入量为 LB=P×(1-x)+T×(1-y) [单位劳动]
鹿的劳动产出量为 D=P×x×s+T×y×u [头]
海狸的劳动产出量为 B=P×(1-x)×t+T×(1-y)×v [头]
产品的价格,按均衡供需交换计算,若以海狸为基准,则为
鹿 DP=B/D= {P×(1-x)×t+T×(1-y)×v}/{P×x×s+T×y×u} [海狸/头]
海狸 BP=1 [海狸/头]
产品的价值,若以平均劳动投入量来计算,应为
鹿 DV=LD/D={P×x+T×y}/{P×x×s+T×y×u} [单位劳动/头]
海狸 BV=LB/B={P×(1-x)+T×(1-y)}/{P×(1-x)×t+T×(1-y)×v} [单位劳动/头]
请注意以上所列关系中,除x和y以外都已设定为常数。我们可以看到,价格跟价值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
三、《鹿与海狸的故事》中的价格和价值曲线的特征
用上面所列的关系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的x和y值下相应的劳动投入、劳动产出、产品价格及产品价值。我用spreadsheet进行了计算,得到图1所示的数据表。
以D为横坐标B为纵坐标,以x为参数(取6个水平即0,20,40,60,80和100%)作图,可得图2所示6条“海狸-鹿生产曲线”。
再以天才猎人的劳动中猎鹿所占百分数y为横坐标,分别以鹿的价格和价值为总坐标,并同样以x为参数,又分别得到图3“鹿价格曲线”和图4“鹿价值曲线”,可用来考察鹿的价格和价值随异质劳动的投入比例的变化。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鹿还是以海狸、以“普通猎人”还是以“天才猎人”作为计算和讨论的基准,都是任意的,是从方便出发,对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影响的。
首先来说明一下图1(实际上只是一个数据表格),上面列出了相应于普通猎人和天才猎人猎鹿的各种劳动投入比例下的劳动投入量、劳动产出量几合计、产品的价格和按劳动投入量计算的价值。我们的讨论将基于这些数据和据此作出的生产曲线和价格、价值曲线。
让我们看一看图2“海狸-鹿生产曲线”。图中标出了一共6×6=36个状态点,每个状态点都是一种可能的社会生产状态,而且在此状态下鹿和海狸的交换都是供需一致的交换。如果不厌其烦,当然还可以计算出更多以致无数多的状态点来。可以注意到这些点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共有上、下、左、右四条包络线(图中没有画出但不难看出来),全部社会生产只能在这些包络线组成的窗口即可操作范围内进行。《鹿》文“之二”中的生产可能性曲(折)线只是给出了上、右两条包络线,反映的是在社会生产达到最优时的状态,其文中的讨论也是局限于此条件的。(顺便提一下,最优化生产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状态,但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人们迄今为止所能做到的,只是试图去接近这种状态,这种现象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普遍存在。计划指令和自由市场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朝最优化生产努力,但实践上往往是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本文的计算验证表明,劳动价值论是适用于所有生产状态的。
每6个相同颜色的点组成一条曲线,分别是普通猎人猎鹿劳动投入比例为的0%、20%…100%的等值线。这每条曲线上共有6个点,自上往下分别是天才猎人猎鹿劳动投入的0%、20%…100%点。如前所说明,如果将普通猎人和天才猎人的次序对调,对结论并没有影响。请特别注意平行四边形的左上和右下两个顶点(即包络线的交点),这两种状态分别代表所有劳动均投入到猎海狸和猎鹿之中,商品价格和价值在这两个状态下有着其特殊性。
对劳动价值论的验证,是在图2和图3中进行的。图3 画出了以海狸为基准的鹿的交换价格--每头鹿所能交换的海狸头数。由于价格随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动极大,所以图中纵坐标使用了对数坐标。最上面的曲线,左端上扬以致趋于无穷(在图1表格中我用了999这样的大数字代替,以免出现被零除的溢出),对应于全部社会劳动均用于猎海狸,一头鹿都没有,故此鹿的价格无限上扬。随着普通猎人和天才猎人对猎鹿的比例增加,鹿的产量提高,价格自然下降。
最下面的曲线,右端下落以致为零(对数坐标下无法画出零点),这是另一个极端的情形,全部社会劳动均用于猎鹿,一头海狸都没有,用全部鹿产品也换不来一头海狸,故此,鹿的价格为零(头海狸)。
这些数据和曲线,生动地展现了价格随市场的波动情形。
再来看看图4,这是以劳动投入量计算的价值曲线镞,是每猎获一头鹿所需投入的平均劳动量随劳动效率的变化。可注意到这些变化的幅度相对于价格的变化是很小的。因为价值决定于猎人们的劳动及其效率,而不是市场的商品交换比例。
自上往下的5条曲线,都是普通猎人参予了猎鹿的曲线。它们的左端--天才猎人不猎鹿,因而鹿的价值由普通猎人的劳动投入唯一地决定--都落在0.5[劳动单位/头]上。而最下面曲线,反映的是普通猎人不猎鹿,因此鹿的价值仅由天才猎人的劳动所决定,为0.3333[劳动单位/头]。该曲线的左端--所有猎人都不猎鹿,因而鹿的价值无从计算--既不是0.5,也不是0.3333[劳动单位/头]。
以上的计算和图示,验证了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价值决定于所投入的抽象劳动的基本原理。价值不同于、当然也就不等于价格或均衡价格。
四、对《鹿与海狸的故事》一文所犯错误的分析
云儿在《鹿》文中试图以长期均衡价格随市场需求的波动来论证劳动价值论的错误。然而,云儿在这里犯了一个简单而又严重的错误--即认为商品的价值等于长期均衡价格,于是价值将和价格一样随市场需求而变,从而点了劳动价值论的死穴。然而,这一切都只能是《鹿》文作者的一厢情愿。
首先,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生产的分工关系在商品上的具体体现,它并不等同于价格或长期均衡价格,也不能象价格那样用实物或货币来直接衡量。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其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所具有的本质特性的效用,而价格是对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化(如货币或与之交换的其他商品)的衡量。三者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三者共同组成了商品的辩证概念。用通俗的话来讲,商品有着这样的三个内在的要素;用辩证法的语言来讲,这个概念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商品的抽象同一,而是一个经过了辩证认知过程的具体同一。
其次,正是因为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其中的抽象劳动量决定,所以它不会也不应该随市场供需条件而波动,而是相对地、相当地稳定。如果价值真的会象价格那样随市场波动,那倒真的说明劳动价值论的失败了,从而应该改为“市场价值论”或“劳动-市场价值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上面的计算已经看到,价值和均衡价格既不相同也不相等,而且价格可以随市场供需或交换条件急剧起伏,而价值却相对地、而且相当地平稳,这一切,都是由二者在本质上的差异所决定的。
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云儿贴出了《鹿》文之四《力者与智者》,开篇赫然写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两个基本命题: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商品的价值。
(2)、供求一致条件下的价格(即均衡价格)等于价值。
上述(1)与(2)合起来,可以得到命题(3):
(3)、均衡价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
再明显不过,《鹿》文作者自作主张地替马克思在价值和均衡价格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这就决定了其通篇文章的立论乃是建立在任意更改对方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把自己的(或教科书上学来的)观点强加于劳动价值论然后批判之,对所批判的观点是丝毫形成不了任何威胁的。
《鹿》文作者之所以把“供求一致条件下的价格(即均衡价格)等于价值”这一判断强加给马克思,可能是源于对“价格围绕价值作波动”的理解上的偏差。至于在供需达到均衡时,“商品按照自己的价值出售”,只是指商品的价格中没有因商品的短缺或过剩导致的价格波动,但此时价格和价值仍然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东西,也不可能在数值上相等。均衡价格不同于价值的情形,可用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类比来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中心并不是太阳的位置,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空间位置是轨道的一个焦点。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其本质由引力场决定,并非由其在空间的位置决定。而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其本质由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其中的社会劳动决定,而非由商品交换的比例决定,只有价格及其波动由市场供需决定。
《鹿》文作者在试图推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非但没有找到劳动价值论的死穴,反而十分清晰地暴露出其对价值概念理解上的根本错误。可以说,这原是《鹿》文这四篇长篇大论的一个立足点,却恰恰成了其自身论证上的一个死穴。尽管我十分欣赏其批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表现出的勇气,但其论证中(或许是无意地)所犯的偷换概念的错误,让我感到非常遗憾,并为其言辞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胆所震撼。《鹿》文建立了一幢外观美丽的大厦,然而由于论据上的致命缺陷,导致了大厦之彻底崩溃。网上众杰,可有智勇之士,力挽大厦之既倾?
五、一点题外话
中文论坛,尤其是政治论坛,充满了思想的交锋、观点的争斗。我注意到在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辩论的正反双方都曾有网友以专业背景、学识或才华取人代替严肃、严谨的论证的言辞。诚然,专业背景、学识和才华,对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客观事物,是有很大帮助的,但这些因素并不是保障论点正确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论点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并且只取决于论据的正确与否,以及论证方法的正确与否。原因很简单,专业背景、学识和才华,主要地是知识论范畴的东西,而不一定是方法论范畴的东西。知识越多、才华越高,如果方法错误,所导致的论证上的错误可能会越大。诚望众网友(包括我自己)引以为戒。
同时,我衷心感谢先后参予了劳动价值论讨论的各位网友,是他们的各种观点,让我自己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观点的机会,特别感谢云儿和虹两位网友的帖子,从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不论观点正反,在网络这个实实在在的虚拟空间里作思想交锋和交流学习,实在是一大乐事!
2002年11月11日
(待续)
(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资本家的贡献
(三)劳动价值论的透视--价值的转移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版主,对不起,贴重复了,请删此贴,因为另一贴有云儿文章的链接。谢谢!
--
南峡
- (0 Byte) 2002-11-12 周二, 上午4:17
(5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6919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